鄭永年:廣期所有后發優勢 交易所的數量和專業分工能體現經濟活動的密度
4月19日上午,廣州期貨交易所(以下簡稱“廣期所”)正式揭牌。廣期所定位于創新型期貨交易所。它的設立將有助于粵港澳大灣區構建資本市場高地,加速推進國際金融樞紐建設,提高全球金融影響力。
博鰲亞洲論壇2021年年會期間,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鄭永年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表示,廣期所的成立對廣州和整個大灣區的發展都是重要的一步。此外,廣期所是我國首家混合所有制交易所。
鄭永年向記者表示,廣期所具有后發優勢,可以吸取其他交易所發展的經驗與教訓。他認為,大灣區交易所的日益增多有利于經濟發展,也是一個區域經濟活動密集度的體現。
《21世紀》:廣期所的成立對大灣區的綠色金融發展有何積極影響?
鄭永年:廣期所的成立對廣州和整個大灣區的發展都是重要一步。綠色發展需要平臺、需要抓手、需要統籌,而交易所就是這個方式、這個平臺、這個統籌。此外,我們是用市場的統籌,不是以政府的行政力量的統籌。而且廣期所的成立是一個國家性的交易所,并不是廣州一個區域性的交易所。所以我覺得對于推動整個大灣區的發展和國家實現市場機制統籌而言,廣期所的成立是一個重大的里程碑。
《21世紀》:與其他期貨交易所相比,廣期所有哪些優勢?
鄭永年:一個優勢就是后發優勢。后發優勢意味著可以結合、吸收、消化、容納其他交易所的優勢,還能疊加廣期所自己的優勢。我們要做加法。我們可以學習其他交易所的一些好的經驗,并吸取一些教訓、避免以前所犯過錯誤。
《21世紀》:目前大灣區有港交所、深交所,現在又有了廣期所,那么未來大灣區的資本市場將如何發展?
鄭永年:我希望這種交易平臺越來越多,因為這將構成競爭,而競爭是進步的動力,壟斷狀態則會使經濟停滯不前,所以我鼓勵競爭。某種意義上而言,這些交易所也是經濟主體,經濟主體的競爭有助于進步。如果只有單一的經濟主體,那么則不會進步。此外,幾個交易所也有專業分工與合作。
我希望有越來越多的交易所,交易所的數量和專業分工就很能表明一個區域的經濟密度。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活動的密度是非常高的。如今我們數量型經濟的發展已經到了頂點,但是我們要追求高質量的經濟發展,這就取決于經濟密度。
(編輯:包芳鳴)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