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天文館:用建筑在大地上重現天空的故事
遠古時代,大地一片荒蕪,人類文明如晨光熹微。早在那個時候,古老的天文學便已誕生,我們的祖先通過肉眼觀察太陽、月亮、星星來確定時間,制定歷法,指導農業生產。直至今日,中國的神舟十二號發射成功,“祝融號”在火星表面持續工作……千百年來,人類從未停下探索太空的腳步,在不同的時空里堅定求索著那片充滿未知的星空。
現在,宇宙已經“來”到了我們身邊。
全球規模最大的天文學主題博物館上海天文館在7月18日正式對公眾開放。上海天文館位于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的滴水湖附近,占地面積約3.8萬平方米,距離上海市中心將近70公里。盡管自駕車出行都要花上將近一個半小時的時間,但漫漫長途依然無阻市民對天文館的熱情和好奇。據悉,開放首日預約者就達到了6000人,瞬時客流達到了3000多人,場館內外一度排起了長隊。而最吸引游客蜂擁前來“打卡”的,除了各項結合了高新科技的沉浸式科普策展之外,莫過于場館自身震撼的建筑之美了。
上海天文館。資料圖
上海天文館的建筑外形借鑒了宇宙運行的基本原理,摒棄了直線或直角的元素,以真實地反映宇宙的幾何形態和天體運動的動態能量。設計師借由天文館外立面的弧形外觀、螺旋形綠化帶等,抽象出太陽系內天體之間由引力所產生的錯綜復雜的運動軌跡。
整座天文館及其三大建筑元素——圓洞天窗、天象廳球體和倒轉穹頂,意在詮釋天體運行的基本規律。
圓洞天窗位于天文館主入口處,陽光穿過圓洞時會在地面形成光斑,并且隨著太陽在天空的移動而移動,使得整個建筑成為了一件“大型天文儀器”,可以記錄下時間的流逝。而天象廳球體則參考了宇宙的原始形狀,球體頂部嵌在天文館較低裙樓的屋頂之上,通過減少可視的支撐結構,使之如懸浮于地面,猶如從地平線冉冉升起的新星。倒轉穹頂位于天文館中庭的頂部,采用了一個巨大的倒置玻璃張拉結構,讓置身其中的游客可以摒退周圍一切喧囂,專注于仰觀天空,靜思宇宙。
而為上海天文館巧思出這個建筑設計的,是總部位于美國紐約的Ennead建筑設計事務所。它成立于1963年,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逐漸積累了美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羅斯地球與太空中心”、布魯克林博物館入口展館及廣場、猶他州自然歷史博物館等豐厚的大型公共場館設計經驗。
2014年,在上海天文館征集國際方案的競標中,Ennead的設計合伙人Thomas J. Wong提出希望從物理學經典的“三體問題”中汲取靈感,打造一個“可以將天文館的功能和建筑實體完全融合的存在,讓建筑本身兼具教學意義。”這個富有創意的設計理念最終幫助他們從眾多方案中脫穎而出。
日前,Ennead建筑設計事務所設計合伙人、美國建筑師協會(AIA)會員Thomas Wong接受了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以下簡稱為“《21世紀》”)的專訪。“Ennead建筑設計事務所認為,建筑是一項公民事業,其影響遠超具象的建筑所在的物理范圍。建筑有機會——實際上是有責任,主動和正面地塑造我們的城市和社區的毗鄰地區。”對于這次爆紅網絡的上海天文館設計,他認為,從更高的層面看,博物館設計的核心挑戰之一是打造定制的物理空間,但不僅是要滿足使用方的功能和設想中的目標,還要從外部建立起屬于建筑自己的獨特身份。“博物館既要激發人們參與其中的興趣,同時也應該成為地方社區的獨特地標。”
《21世紀》:開始設計上海天文館前,您是如何理解這一建筑需要的空間和將要實現的功能呢?
Thomas Wong:雖然競標簡報對博物館的規劃和功能需求做了相當具體的描述,但我們從一開始就知道這座建筑在營造游客體驗的過程中會發揮重要的作用。我們早期在羅斯地球與太空中心等項目的工作中了解到,設計一個強而有力的、鼓舞人心的空間可以為我們提供一扇通往宏大宇宙的“窗口”。
上海天文館需要體現作為上海科技館分館的身份和使命,還要在城市中定義一個全新的標志性文化機構。讓人們通過在這座建筑內接觸到實際的天文現象,激發不同年齡履歷的游客的好奇心,邀請他們更深入地了解宇宙。我們很早就認識到,這座建筑需要體現中國在天文科學上擁有的悠久而豐富的歷史,既要與過往的成就聯系起來,同時也為如今中國在太空探索計劃上的雄心壯志描繪出藍圖。我們想做的是鼓勵人們再次仰望天空,喚醒他們對天空的好奇心。
《21世紀》:您認為中國的建筑設計市場跟美國或其他國家的相比有什么不同?
Thomas Wong:雖然我認為建筑市場現在是一個全球性的業態,但在中國工作的一個顯著差異是,中國市場對項目的可能性和潛力會持有非常樂觀的心態。中國對雄心勃勃的設計創意和來自全球的建筑人才十分歡迎,同時也很關注項目完成的速度和建設大型的新城市等。我非常欣賞的是,中國圍繞城市發展作出了相對整體和綜合的思考,基礎設施、交通、停車場和未來的擴張等方面的規劃都納入了考慮。
像上海天文館這樣的建筑在世界上其他地方不一定能造得出來。在世界上其他地方建設同樣一個場館,成本很有可能會成倍增漲。而中國正處于對新的文化設施十分渴望的爆炸式增長階段,希望在全球范圍內以文化中心的身份與其他對手一競高下。因此,建設這樣一個全新的、專門用于天文學科普的博物館的機會是前所未有的。
在西方,大多數此類場館都會被整合到早已建好的建筑物里,許多大型的資本項目還需要部分地或完全地依靠慈善事業的資金支持,所以很少額外新建場館。所以可以從頭開始設計這樣宏大的項目機會罕有,因此也激勵著我們為這座建筑考慮到未來的方方面面,以及它對上海、中國和世界的意義。
《21世紀》:風格沒有好壞,但是建筑有好有壞。您如何評價一座建筑設計得好不好呢?
Thomas Wong:這個問題可以追溯到人類創造“建筑”的本源,也是一個經常存在著激烈分歧的問題。你的問題中暗合了一個我認同的前提,那就是:建筑風格,或個人呈現出的建筑語言,相對于建筑的本質概念而言,是次要的。
清晰、簡潔和獨特,是評估一件建筑設計作品的第一步。建筑師在此基礎上,將個人的建筑風格融合其中,才會把一座普通建筑提升到偉大建筑的水平——例如安東尼·高迪的作品。但對我個人來說,我進行批判性評價的時候,會試圖了解這個項目的根本需求有哪些,設計提案中是如何處理這些需求的,以及從整體建筑形式到組成裝件細節,各個維度上的執行程度成功與否。
《21世紀》:您認為未來的建筑設計會出現哪些新趨勢?
Thomas Wong:建筑的未來將與人類的未來更加交織:新興技術互相結合,并迅速融入生活的各個方面,同時我們也更關注人類對自然世界的影響。這意味著建筑師要探索新的材料、技術和建筑組件,它們由可再生材料制成,并且能最大限度地減少碳含量,建筑業需要盡自己的一份力量來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另一個主要的城市問題涉及提高土地利用率、土地保護和現有建筑的功能優化再利用。隨著全球的人口增長,我們需要意識到要平衡好城市的擴張與保護地球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我認為有一塊尚未開發的資源土地,那就是每一棟建筑的屋頂,它們可能是開發成為城市耕種農業和水資源回收利用的“潛力股”。雖然最終我們的城市可能會擁有更為密集的人口,但希望仍將有足夠的城市開放空間和景觀公園來相互平衡。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