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13系列加量不加價:售價5199元起 蘋果或繼續“獨孤求敗”
北京時間9月15日凌晨一點,一年一度被譽為“科技圈春晚”的蘋果秋季新品發布會如期而至。
當蘋果公司CEO蒂姆·庫克站在舞臺中間時,很多人可能沒有意識到,今年已經是庫克從喬布斯手中接棒的第十年。
過去十年,庫克受到過無數質疑,人們總是喜歡拿他和喬布斯比較,不看好庫克的人會說,他缺少喬布斯天才般的創造力,優等生和天才之間的鴻溝,是庫克永遠無法跨越的。
產品上,雖然iPhone每年都在迭代,但是在iPhone身上,“缺乏創新”“平庸”的標簽也變得越來越多。可真的是這樣嗎?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過去十年,在庫克的帶領下,蘋果公司股價從2011年8月的8美元左右漲到目前149美元,市值突破2.4萬億美元,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
根據蘋果2021財年第三財季財報,今年二季度,蘋果的營收達814.34億美元,同比增長36.4%;而截至2021年6月30日的過去九個月,蘋果的營收為2824.57億美元,同比增長34.6%。
所以,蘋果仍保持著高速的增長。而iPhone,依然是蘋果公司最核心的營收來源,二季度,蘋果來自iPhone的收入為395.7億美元,同比增長49.8%。
這些數字,是庫克作為蘋果CEO,給外界交出的最具說服力的答卷。同時,這些數字也足以證明,iPhone產品仍然具有強勁的市場競爭力。
不過,凡是過往,皆為序章。站在新十年的起點上,蘋果所面臨的市場競爭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激烈,蘋果和庫克有沒有做好準備,今天發布的新品,將決定一年后的答案。
iPhone 13系列加量不加價
蘋果秋季發布會,最受矚目的產品自然是iPhone新品。此前幾代iPhone之所以被標上“平庸”標簽,主要是因為用戶沒有從這些產品上看到令人驚艷的創新。
可事實上,智能手機發展到現在,除非在一些技術領域實現新的突破,否則以性能提升為核心的“微創新”,仍將是接下來幾年新產品的主要賣點。
或許也是因為迭代上的“微創新”,讓蘋果對于iPhone新品的保密工作變得越來越寬松。這兩年,新品在發布之前,產品信息基本都被提前爆料,最大的懸念就是價格。
今年的iPhone13也如此,發布會官宣的內容和此前爆料的信息也基本一致。比如在命名上,蘋果公司并沒有避開“13”,而是保證了數字的延續性,新產品就命名為iPhone 13系列。
此次總共發布四款機型,分別是iPhone13 mini、iPhone13、iPhone13 Pro、iPhone13 Pro Max,售價分別是5199元起、5999元起、7999元起和8999元起。其中,1TB內存的iPhone13 Pro Max售價為12999元,這也是iPhone 13系列的價格上限。
具體配置上,iPhone 13系列都采用了超視網膜XDR顯示屏,搭載A15仿生芯片,擁有6核CPU和16核神經網絡引擎。差別在于,iPhone 13和iPhone 13 mini是雙廣角鏡頭,對角線排列,芯片搭載的是4核GPU,而iPhone13 Pro和iPhone13 Pro Max多了一個長焦鏡頭,搭載的激光雷達掃描儀可實現夜間模式人像、低光環境中更快速的自動對焦,以及更出色的增強現實體驗。
此外,iPhone13 Pro和iPhone13 Pro Max的芯片搭載的是全新5核GPU,屏幕支持ProMotion自適應刷新率功能,從10Hz到120Hz,刷新率會隨著內容而自動調整。
其他方面,iPhone 13系列也進行了相應的升級,比如攝像增加了電影效果模式、續航均不同幅度的提升、前面“劉海”所占空間比上一代小20%等。
顏色上,iPhone13 mini、iPhone13有5種配色,分別是星光色、午夜色、藍色、粉色、紅色,iPhone13 Pro和iPhone13 Pro Max則只有4種配色,分別是銀色、石墨色、金色和遠峰藍色。
整體來看,iPhone 13系列的價格比去年iPhone 12要更加便宜。因為iPhone 13系列取消了64GB版本,全部是128GB起步,如果對比iPhone 12的128GB版本(6799元),那iPhone 13的售價上要便宜800元。
在發布會前機構們預測iPhone13會采取積極的價格策略,雖然今年疫情之下上游零部件、運輸環節成本都在上漲,但是最終蘋果實現了“加量不加價”,也體現了蘋果對于供應鏈體系成本把控的能力。
而按照往年慣例,蘋果的iPhone新品發布后,上一代產品也會隨之降價。記者從蘋果官網了解到,目前iPhone 12 mini起售價為4499元,下調1000元,iPhone 12的起售價為5199元,下調1100元,而iPhone12 Pro和iPhone12 Pro Max在蘋果官網已經不再銷售。
除了iPhone 13系列之外,蘋果還發布了幾款新品,包括新的iPad和iPad mini。其中,新iPad mini的升級較大,除了通過搭載A15芯片使得各項性能大幅提升外,新iPad mini還加入了USB-C接口,可支持5G網絡,同時,新iPad mini搭載了1200像素超廣角前置攝像頭,并具備人物居中功能。
在設計方面,新iPad mini將觸控ID整合進了頂部按鈕,并支持第二代Apple Pencil,可通過磁力吸附到iPad mini的一側邊框上。售價上,新iPad mini的64GB版本為3799元,256GB版本為4999元。
當天,蘋果公司還發布了Apple Watch Series 7,新的Apple Watch重新設計了顯示屏,將邊框收窄40%,令屏幕區域比Series 6增大了將近20%,相比Series 3則增大50%以上。在健康功能上,Series 7可通過創新的傳感器和App進行血氧測量,并能隨時隨地監測自己的心率,以及進行正念訓練和睡眠跟蹤等。
另外,Apple Watch Series 7在充電速度上也進行了提升,相比Series 6充電速度最多可提升33%,從零充到80%僅需約45分鐘。而借助蜂窩網絡功能,Series 7能讓用戶在沒有手機的情況下依然使用聯網功能。據介紹,Apple Watch Series 7的起售價為399美元,由于該產品在秋末才正式發售,所以目前蘋果的中國官網尚未售價信息。
銷量看漲蘋果“獨孤求敗”
綜觀各大機構公布的預測,盡管存在芯片短缺的狀況,大家仍對iPhone 13的銷量進行了積極的增長判斷。
TrendForce集邦咨詢表示,目前Apple面臨最大挑戰仍在于部分零部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導致供給緊張,但預估影響幅度有限;全年生產總數預測為2.3億支,年成長達15.6%,其中新機占比約37%~39%。
另外該品牌的5G手機生產占比將由2020年的39%大幅躍升至77%,居全球之冠。有鑒于上一代iPhone 12 mini市場銷售表現不如預期,并且提前進入停產(EOL),預估新一代iPhone mini系列的占比也將落在10%以內,未來將以其他三款為銷售重心。
天風證券也認為,受益于美國對華為禁令,以及新設計與規格升級,iPhone 13的2021年出貨量仍能保持同比成長10%以上(對比iPhone 12的2020年出貨量),“我們認為iPhone目前面臨的挑戰是零部件缺料。舊款機型因缺料故在3Q21已下修約5%–10%,iPhone 13則因缺料故4Q21出貨量可能有潛在下修風險。不過,此下修幅度對iPhone 13出貨量影響有限。”
而從全球手機市場的江湖地位來看,當前的蘋果可謂“獨孤求敗”,持續名列前茅且保持高額收入。
具體到全球手機品牌的排名,蘋果二季度位列第三名,根據Counterpoint的報告,2021年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上,三星的出貨量保持第一,達到5790萬臺;小米在二季度超過了蘋果,首次位居第二,出貨量突破了5000萬臺,隨后是蘋果(4890萬臺)、OPPO(3360萬臺)和vivo(3250萬臺);在中國市場上,蘋果位列第四,二季度出貨量前五名為vivo(23%)、OPPO(21%)、小米(17%)、蘋果(14%)和華為(10%)。
雖然出貨量上蘋果并未進入前二,但是在全球二季度的手機銷售額排行榜中,蘋果位列第一。Counterpoint研究分析師Aman Chaudhary指出,蘋果的銷售額在第二季度占總體市場銷售額的41%,創歷史最高紀錄,其次是三星、OPPO、小米和vivo。
Counterpoint分析道,二季度中得益于蘋果強大的行業關系、謹慎的供應鏈管理、運輸管理,以及縮短工廠到銷售網點時間的能力,蘋果供應能力沒有受到行業芯片短缺的影響,銷售額同比增長了52%。
蘋果的“鈔能力”再次展現,值得一提的是,當前蘋果仍在高端市場上占據絕對優勢。尤其是華為在打壓之下跌出了市場前五名,蘋果承接了更多高端市場的份額,在國內的高端市場上,蘋果和華為從去年的五五開,進一步相互拉開差距。另據GFK數據,2021年上半年,在600美元以上的全球高端市場,中國和西歐占據67%的市場份額,三星和蘋果在西歐高端市場份額達到94%。
盡管手機市場競爭格局還在動態起伏,蘋果卻重復著“枯燥乏味”的故事結局:不論競爭對手的市場份額如何變化,蘋果始終占據著產業營收和利潤的高點。
從這個角度來說,眼下的蘋果或是缺乏挑戰者的,幾年前,大家期待安卓、華為等能做出更多行業革新,但是目前來看蘋果競爭對手的有效進攻不夠多,更為復雜的是,這并不只是因為蘋果自身的強大,還摻雜了地緣政治、經濟要素等多方面原因,促成了蘋果的統治地位。
國內供應鏈洗牌
無論從營收還是利潤角度,今年以來蘋果手機一路高歌猛進,隨著銷售旺季來臨,iPhone新品能否為蘋果產業鏈帶來增長動能?
當前國內的蘋果供應商們也呈現復雜的局面,一方面,既有歐菲光被剔除朋友圈,也不斷有國內企業加入到蘋果供應鏈中。在近年新晉的國內廠商中,京東方無疑備受關注,此前京東方已經為iPhone 12供應柔性OLED屏。多位面板業內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今年京東方還將為iPhone 13供應屏幕。
根據Omdia此前發布的預測報告,2021年蘋果預計將從三星顯示、LG顯示和京東方購買1.72億片柔性OLED顯示面板,其中,1.06億片用于新的iPhone 13(5.4、6.1和6.7英寸)。對于新的iPhone 13,京東方的面板正在認證通過中,預計將在2021年第四季度開始量產。
在蘋果公布的2020年TOP200供應商名單中,新加入了36家企業,其中,中國大陸的達到了12家,包括兆易創新、天馬微電子、長盈精密等。
此外,據報道,舜宇光學今年也將首次進入蘋果iPhone供應鏈,將為新iPhone手機的后置攝像頭提供鏡頭,但份額占比較小。此前iPhone手機的絕大部分鏡頭都由中國臺灣企業大立光提供,舜宇光學在國內已經成為了小米、華為、OPPO、vivo等智能手機廠商的主要供應商。
另一方面,蘋果產業鏈的頭部企業們都在延伸自己的邊界,比如立訊精密此前就收購了臺灣緯創iPhone代工廠,將帶來iPhone組裝代工業務的增量,據報道,立訊精密自富士康與和碩手中搶下蘋果新手機訂單,將負責iPhone 13系列約3%產量。
對于立訊精密,天風證券還指出,Apple Watch 7的主要組裝廠商立訊目前正在積極復制產線,并預計在9月底所有產線開始大量生產,故Apple Watch 7的供貨自10月中下旬后將會有比較明顯的改善。
“我們預估Apple Watch 7與總Apple Watch出貨量在2021年將分別顯著成長至1400萬-1600萬支與4000萬-4500萬支。受益于Apple Watch 7大量出貨,立訊的Apple Watch事業在4Q21的利潤將顯著超過1-3Q21的利潤總和并擊敗市場預期。”天風證券稱。
此外,歌爾股份也逐步由AirPods、安卓TWS拓展到更多的IoT產品;今年富士康進入汽車整車代工,投資拜騰、和吉利成立汽車代工企業,都在市場上引起不小關注。
可以看到,蘋果代工廠之間的競爭更加集約化、多面化。蘋果的多供應商策略,是國內企業的機會,一步一步拓寬上下游邊界,來獲得更高端的制造能力。當然,蘋果供應商們仍面臨著貿易市場的不確定性,以及產業鏈全球化布局的考量。
擺脫“創新”危機
雖然iPhone 13系列仍被認為“不夠驚艷”,發布會后蘋果股價例行下跌0.96%,但是不少網友表示“真香”,微博前11個熱搜中,和蘋果發布會相關的就有5個,其中最香的“iPhone 13價格”直接沖上了微博熱搜第一。不得不說隨著供應鏈體系更新、成本的掌控、M1芯片帶來的變革,今年的蘋果的變化仍令人印象深刻,接下來,外界也期待進一步迭代的iPhone、可能出現的AR以及傳說中的蘋果汽車。
事實上,近年來蘋果曾飽受“缺乏創新”的爭議,面對諸多噪音,庫克在2019年的一次訪談中說道,蘋果的長期健康和產品線“從未這么好”,公司的生態系統“從未如此強大”。
如今再回看庫克的表述,這一切正逐步成為現實,尤其是自研芯片M1的推出,再次讓外界看到了蘋果的自我革新,目前,蘋果確實在生態上達到了新的高度,硬件、供應鏈、開發者等多個維度構成大蘋果生態愈發成熟,而手機已經成為生態基石。
有業內人士向記者分析道:“蘋果徹底度過了三年前的創新危機。現在蘋果所打造的生態,包括PC和手機等多終端的打通,是自身長期努力得到的成果,Windows和安卓都想做到的互聯互通生態,現在蘋果率先邁出了第一步。
對于蘋果的更新方向來說,現在重點還是在于生態上,單個產品的更新、創新越來越難,而蘋果卻受益于生態,可以通過手機來收割手表、耳機的利潤,乃至到了Mac等產品線上,更以利潤為導向,而非市場份額。”
而蘋果在生態上的創新并非激進,相反,蘋果依然延續保守的策略,堅持“做自己”。即使是令外界驚艷的M1芯片,也并非橫空出世,蘋果向來是要把握核心的技術環節,自研芯片研發已久。無論是M1,還是操作系統的更新、iPhone 13等新品,蘋果依然在延續自己的方案,按照自己的路在往前走。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