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刺繡,讓她生意火爆
住在內蒙古包頭市青山區富5社區的陳薇影下崗后,半路出家學蘇繡,如今她和她的學員的作品不僅銷路無憂,而且賣到了美國。日前記者來到陳薇影工作的社區繡坊里,她正在繡《清明上河圖》。
美國來的回頭客
環顧繡坊,底稿、棉布、繡花線,繃框、站架、手扶板,一應俱全。陳薇影說,這些材料工具一開始都是社區辦事處置辦的,還包括介紹主顧、推銷作品。現在繡坊小有名氣,供銷兩旺,很多老主顧還給介紹新客人。
“前幾天他們給我打電話說要來包頭,想買我們的蘇繡。我說你們別來了,我現在手邊活兒很多,得先做完,你們下次來多提前幾天打電話。”陳薇影說的“他們”是幾位美國朋友,去年曾在陳薇影這兒一口氣買走6幅刺繡。“他們一進來就相中了掛在墻上的畫,直接就摘走了,3幅是眾鳥棲樹的寫意畫,一幅是紅楓,一幅是風景畫。”陳薇影回憶道,“外國人不大喜歡太艷的東西,喜歡素氣自然的東西。”
人到中年才捏針
陳薇影正在繡《清明上河圖》最熱鬧的一部分,也是人最多的部分。“大部分都是平頭百姓,所以人物的頭、衣服、腰帶、鞋都得分開繡,不能一針到底,得用不同的線,不同的針法。”陳薇影介紹道,“原圖就是分開的,反映平民生活嘛。有錢人也有幾個,穿長袍,坐馬上的,他們可以從頭到腳一起繡。”
陳薇影介紹,這樣一幅1米長、30厘米寬的刺繡,在包頭賣1000元,呼和浩特2400元,北京6000元以上,“現在就有一幅在北京一家店里等著賣呢。”蘇繡是一項手工性極強的傳統藝術品,因此在市場上,沒有真偽之分,只有優劣之辨。而且繡工多出江南,北方比較少見。
陳薇影幾年前下崗后,自己去南方學習蘇繡。“咱是30多歲之后才捏針,相比江南地區五六歲就捏針的繡女,能做到目前的程度已經是很不容易了。”回到包頭,在社區辦事處提供的小屋里,開了個“女子繡坊”,培訓社區里的下崗女工,刺繡補貼家用。“學員繡完了,交上畫來,付給工費,畫要是賣了,再給提成。”她說。
學員都是下崗職工
蘇繡里“劈絲”的功夫最關鍵。把一根頭發粗細的繡花線分成1/2、1/4,以至1/12、1/24的細線繡,并將千萬個線頭、線結藏得無影無蹤,才能充分表現物體形象的質感。
“繡魚尾,用線要細,排針要虛,才能表現輕薄、透明感;繡貓,根據毛絲變化規律掌握絲理,繡出來的貓毛茸茸的,逼真生動,繡的粗糙,貓毛就會像鋼針一樣扎著。”陳薇影說,目前繡坊有100多學員,由于大家都是下崗職工,四五十歲了,做活兒快不了,“如果每人每天繡八九個小時,完成這樣一幅得四五天。快的話一個月能完成四五幅,慢的話一幅也出不來。”慢工出細活。“所以一些熟悉我們的畫院、商店,訂貨都提前好多時候。”
陳薇影又底氣十足地補充了一句:“現在買家都得排隊等著,我繡的這幅,還有她們繡的都已經有主了。”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