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鞋服企業進行產能遷徙
張聲正在考慮在湖南投建一家新的工廠。一旦成行,這將是他在內陸地區的第二座大型工廠。作為國內最大的鞋類供應商之一,張聲的這家臺資集團使用進口采購商們指定的原材料,按照采購商們提供的設計和版型進行加工,到最后完成出口結匯,賺取的正是中間環節微薄的加工費。
通過這樣的貿易方式,盤踞珠三角這20年來,他手中已經緊攥著耐克、阿迪達斯這樣的優質采購商。 早在2006年前后,國內外貿政策全面收緊,出口退稅率下調、人民幣升值,最重要的是,逐步收縮調整加工貿易模式的呼聲日漸高漲。當時的珠三角,也正迫切想要將制鞋、成衣這類加工廠騰挪出去,為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進駐留出空間。
順應了這一政策引導的轉移,2007年,張在江西設置了自己的第一家內陸工廠,設定月產能70萬雙鞋,吸納工人大約2000人。目前看來,這種觀望性、試探性的布點,暫時還沒見到多大的成效。如今,公司的大部分產能仍然集中在廣州、清遠等區域,“廣東省內工廠的產能每月接近300萬雙,最主要的是,工藝稍微復雜的產品仍然只能放在廣東加工。”張說。
實際上,這樣的產能遷徙和調整要追溯到2004年。當時,耐克這類的采購商雖然已經將中國作為最主要的采購國,但是其全球采購版圖中,勞動力更便宜的越南、印尼等地的采購份額正在急速上升。采購商們在新疆土的開拓中發現,不論是生產效率還是工藝水平,東南亞等地工廠仍然比不上珠三角的工廠。
讓珠三角的工廠主們去經營、管理越南等地的工廠,這一想法開始發酵。在經過數年的采購經驗積累和深度分析后,這些大型的跨國采購商們開始推動張聲們趕赴東南亞投資設廠。
耐克們最初的考慮本來是幫助當地的供貨商提升工藝和效率,2006年前后的貿易環境變化,尤其是勞動力成本的逐步提高,使得更多的產能自發從珠三角遷徙出去。以張的工廠為例,雖然他目前仍有接近300萬雙的月產能安置在廣東,但經過這五六年的發展,他放在東南亞地區的產能,也已經基本接近這一數值。
事實上,嚴格比照兩地的綜合成本,很難說哪里更具優勢。
張說,一雙鞋的綜合成本中,占比最大的材料成本各個地區采購價格基本相當,勞動力的價格和效率、綜合的管理運營成本就成了各個區域的競爭點所在。東南亞地區的勞動力價格普遍低于珠三角,廣東雇傭一個普通工人的月成本一般在1600元左右(涵蓋社保、公積金等各項成本),而印尼等地雇傭成本還不及1000元。不過廣東的工廠在效率和高端產品制造上仍然占有優勢。
“采購商還不放心把工藝復雜的產品放到內陸或東南亞生產。”張說,廠的遷徙路線取決于這些地區工廠對復雜工藝的掌握程度以及各地勞工成本的下一步變化。不過,看得到的是,耐克等公司每年的年度采購計劃中,在中國的采購份額已經在逐年縮減。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