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的七大作用
有個酒店的湖蟹很有名,但捆湖蟹太麻煩,幾乎讓所有的廚房員工都不喜歡這個工序。現在這個酒店需要招聘一位廚師長,兩位應聘者同時來應聘,兩人將各自上崗試工3天。
第一位應聘者經常要與其他廚師來一場“綁湖蟹比賽”,比賽的時候,他5分鐘綁20只湖蟹,其他廚師最多綁12只!讓老板高興的是,他懂得用比賽來提高大家的做事效率!之前他們5分鐘最多只能綁10只。
第二位應聘者,也是每天一開始綁湖蟹他就號召大家來比賽。這位廚師的手腳并不快,他一邊大聲喊著一定要追上其他廚師,還拼命加快速度追,其他的員工自然也就拼命地不讓他追上,直到試工結束,他綁湖蟹的效率依舊落在那些廚師的后面,這幾乎成為了大家的笑料。
員工們沒有想到的是——在老板辦公室里,第二位廚師已經當著老板的面綁過一次湖蟹,他的效率是每5分鐘可以綁25只湖蟹。第二位廚師說:我一個人少綁10只湖蟹,但是其余10個人每個人多綁了6只,也就是說,我一個人少了10只,其余的人卻由此而增加了60只。60只減去10只,那么總效率就相當于每5分鐘提高了50只!”老板做出決定錄用了第二位廚師。
從這個例子想到研究,都統稱為管理者吧。
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重要區別在于管人,管理者需要管別人、通過團隊工作實現目標;非管理者管自己、主要通過自己的工作實現目標。
一、選對人是達成目標的開始
《三國演義》里劉備為了諸葛亮而三顧茅廬,找到諸葛亮才有了后來的蜀國,如果劉備沒有諸葛亮相助蜀國的命運可能完全不同。
這道理古人早已明白,而現代企業重視銷售的非常多,但真正重視招聘和選人的并不很多,就會形成選錯人—效率低下—競爭力不強—增加投入—效率低下—達不成目標…這樣的惡性循環。
當新員工入職后表現不如人意時,埋怨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更應該考慮招聘方法或選人標準是否合適?是否需要調整?
選人的方法和技巧見其他文章。
二、用人之長,而不求全責備
《三國演義》里諸葛亮智謀過人,但論武功與張飛相差很遠;張飛武功過人,但智謀完全不能與諸葛亮相比。如果要求諸葛亮學習張飛的優點以補自己的不足...或者10年后能培養出一個完美的諸葛亮,但那時也許蜀國早已滅亡。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與其花很多精力去把弱項改造成強項,不如把精力放在發揮強項上,簡單說就是“揚長避短”,會有更高的投入產出比。犧牲效率追求完美不該是管理者所為,管理者更應追求整體效益最大化,利用和發揮員工的優點,根據興趣和特長安排任職和分工,用人之長,把人放在合適的位置上,才會更有效率。
三、善用激勵可以事半功倍
激勵方法詳見其他文章。開頭例子里的第二個廚師,正是利用了員工們想贏的心里激勵大家提高效率。
激勵也要講時效,比如《杜拉拉升職記》里的DB公司實行寬帶薪酬后,與杜拉拉同一部門的薪酬、培訓、招聘等經理都定為6級,而杜拉拉作為行政經理人事被定為4級,比與本部門的其他經理低2級,杜拉拉感覺很委屈,想離開DB。后來中國區總裁和美國總部領導都表揚杜拉拉,杜拉拉的上司開始重視她,在杜拉拉提出辭職時給她許諾優厚的條件,但此時時機已過,心已涼,遲到的激勵已經失效。如果一開始就給杜拉拉定為5級,也許她壓根不會想到要辭職。
四、定制度、定規則
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要讓組織避免對某個個體的過度依賴,靠制度運行,而不是離了誰就不行了,這也是管理者最重要的作用之一。比如萬科的王石在辭去總經理職務時很多人為他惋惜,而他自己認為:他不做總經理這個企業依然能運行良好,那就是他的成功,這就是境界不同吧。
有句話說:壞的制度可以讓好人變壞,好的制度可以讓壞人變好,制度對員工行為的影響是根本性的、深層次的,按2/8原則,定制度和規則應該屬于2的范圍,管理者應該把定制度和規則當頭等大事對待,不要把定制度、規則當成寫普通文章,隨便找個文員、秘書來寫。制度和規則定好了,后面的工作可以事半功倍;制度和規則定得不好,后面的工作可能徒勞無功。
比如《杜拉拉升職記》里,何好德總裁嫌辦事處開設得太多太隨便了,有些辦事處業績差,費用卻不低,想關閉那些生產力不高的辦事處,指派拉拉來負責這事。拉拉知道這是個得罪人的活,想到編制“辦事處管理標準操作流程”,規定設置辦事處的條件之一是個人月銷量15萬元、辦事處月總銷量150萬元以上,通過把銷量規定為設置辦事處的門檻,自然淘汰一批目前生產力太低的辦事處,不再需要一個個去解釋、說服……也規定了今后新開或者關閉的規矩,同時能激勵各地把銷量努力做高,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