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常見的幾種詐騙陷阱
“創業有風險,下海需謹慎”。創業者一夜之間被騙巨款的案例并不鮮見。以下由資深創業指導專家夏定海教授、鄭友男教授針對典型案例進行分析,為創業者指點迷津。
融資詐騙
案例:余先生2002年投資開辦了一家小企業,如今企業發展勢頭相當不錯,但資金有限,想通過融資擴大業務。他先后找了多家風險投資公司和投資中介公司。有些投資商看該企業規模較小而一口回絕,有些收下了項目資料,但始終沒有回音。當余先生快失去信心之時,終于有一家投資公司表示感興趣。這家公司自稱是大型國有企業下屬的風險投資公司,公司人員由項目專員、助理、副總、總監等組成,對余先生的項目詢問得很詳細,評價很好。投資部總監還表示“先做朋友,再做項目”。余先生非常感動,因此在投資公司提出要考查項目的真實性并按慣例由項目方先預付考察費時,他毫無防備之心。錢寄出去后不久,那家投資公司的電話、投資總監的手機號碼全成了空號。
點評:很多創業者認為,融資就是別人給錢,不會遇到騙子。其實不然。伎倆高明的詐騙者會利用某些創業者急于找米下鍋的心態,讓創業者覺得遇上了“貴人”。他們會夸口自己公司規模、專業程度以取得創業者的信任,然后對融資項目大加贊賞,最后借考察項目名義騙取考察費、公關費等,收費后就銷聲匿跡。因此,融資者應該找正規的投資公司。除了要對投資公司的背景進行全面調查,還需要保持警惕的心態,特別是對各種付款要求,多問幾個為什么,必要時可運用法律合同來保障自己的利益。
合作詐騙
案例:李先生開了一家專門從事代理業務的公司,原以為金錢交易全在上下家,他只在事成后收取代理費,風險不大。一天,李先生接到自稱是湖北振興實業總公司業務經理打來的“合作”電話,委托他為該公司“拳頭產品”——高分子凈化膜華南地區總代理,并隨后寄來了詳細資料(包括產品介紹說明書、可供產品目錄、組織機構代碼證復印件、高分子凈化膜銷售補充說明書等)。李先生看其手續齊全,便在專業網站上發布了相關信息,幾天后便有了“回音”,廣東某養殖戶來電說急需4000米高分子凈化膜,金額共計27萬元。李先生估算這筆交易自己可賺取幾萬元的代理費,于是馬上與上家聯系。上家爽快地答應,但需立即支付貨款。李先生通知下家后,對方立即派人送來了上萬元的定金,表示實在太忙,需要李先生幫忙先提貨,事后加付提貨費。李先生不想放棄到手的“肥肉”,便幫提貨并墊付了貨款,可第二天事情全都變了:下家表示暫時不需要這批貨了,而上家的“負責人”怎么也聯系不上。
點評:這是典型的“連當詐騙”案例。行騙對象以從事代理、中介、咨詢等業務的創業者為主。天上不會掉餡餅.如果遇到上下家接踵而來的“好事”,那就要千萬小心了。對付這種騙術,首先要保持良好的心態,然后冷靜地考察上下家:一是對供貨廠家實力、供貨能力、產品質量等了解清楚,特別是要提出一些細小的專業問題,考察其是否對答如流;二是如果下家是下幾十萬元的大單子而毫不猶豫的“爽快人”,更要小心謹慎。
網絡詐騙
點評:電子商務雖有快捷、便利的特點,但與傳統的交易方式相比,風險更大。一些不法分子正是利用高科技移花接木,借用正規企業的名號行騙。不少創業者由于不熟悉電子商務運作模式和特點而上當受騙。其實,網絡只是交易的一種媒介,通過網絡獲得商業信息后,創業者應進行網下考察。特別是高利潤的項目、業務量大的單子,親自實地調查是非常必要的。有條件的話,可請投資、法律方面的專家把關。此外,目前網絡傳銷活動日益猖獗,創業者在網上“沖浪”時要當心落入傳銷陷阱。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