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服裝鞋帽網首頁 > 正文
面臨五重擠壓 洗牌浪潮襲卷東莞鞋企
東莞鞋企面臨著五重擠壓,企業利潤空間越來越小。
制鞋業:新一輪洗牌浪潮悄然襲來 “作為鞋廠的老板,壓力越來越大了。”東莞松江鞋材廠柏再駿總經理很無奈:“從去年到現在,原材料上漲、人民幣升值……多種因素的共同制約使得鞋廠面臨巨大的壓力。” 在東莞,與柏再駿面臨同樣困境的鞋企老板不在少數。擁有600多名員工的東莞樟木頭貝家鞋業董事長王偉告訴記者,東莞不少中小型鞋企正面臨著嚴峻的考驗,一些實力較弱的鞋企已悄然倒閉。 當前,東莞正大力推進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型和升級,鞋業該何去何從?在東莞這個被稱之為“世界鞋都”的城市,制鞋業老板正面臨著新一輪的抉擇,新一輪的洗牌浪潮已悄然來臨。 產業現狀 每年注銷兩三百家鞋廠很正常 關于東莞鞋企大量倒閉的傳聞在去年10月左右甚囂塵上。有消息稱,去年10月以來,東莞制鞋、家具等傳統企業出現大批量撤退。更有甚者稱,僅2007年前三季度,東莞就有數百家鞋廠倒閉。 是否果真如此?東莞市皮革鞋業協會秘書長黃春明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為了掌握更準確的信息,他專門前往東莞市工商局了解情況。東莞市工商局提供的數據顯示,2006年,東莞開業和注銷的鞋廠數量分別為883家和346家,2007年開業和注銷的鞋廠數量則分別為501家和289家。到2007年,東莞累計有制鞋廠4404家。黃春明認為,相對于4000多家鞋廠的總量來說,每年注銷兩三百家是很正常的。 而根據東莞市外經貿局等有關部門開展的調查顯示,去年東莞有200多家臺企終止了合同,其中大部分是勞動密集型企業,集中在制鞋、五金、紡織、家具等行業。終止合同的原因包括合同正常到期、“三來一補”轉“三資”企業、經營不下去等。 亞洲鞋業協會秘書長李鵬認為,沒必要對這樣的結果大驚小怪,這只是行業內部洗牌的結果。從2002年到2008年,中國的鞋廠從2萬多家猛增到3萬多家,但消費人群并沒有相應擴大,造成產能過剩。鞋企通過殺價等手段獲得生存空間,鞋價提不起來。如果一雙鞋出口后賣100元,利潤只有5—8元。有“世界鞋都”之稱的東莞也不能避免這種競爭,一些實力弱的鞋廠必然會倒閉。 記者調查發現,讓東莞鞋企處于倒閉漩渦中的標志性事件,是常登鞋廠的倒閉。去年12月20日,位于東城主山管理區大塘頭村的擁有近4000名員工的臺資企業常登鞋業有限公司停止經營,為員工支付了4000多萬元的經濟補償金,在業內外引起軒然大波。 記者連日來走訪鞋企集聚的厚街鎮,試圖在這里找到鞋企倒閉的蛛絲馬跡,不過收獲甚微。在三屯村,一位鞋企的員工說附近有一家鞋廠倒閉了。記者在他的指點下找到了這個空無一人的工廠。但據說,這家鞋廠并不是倒閉了,而是搬到了赤嶺村,附近也沒聽說有其他的鞋廠倒閉。只是在赤嶺村,記者才在知情人士的介紹下,找到了一家已經倒閉的鞋廠———德力鞋廠。德力鞋廠的原廠房已經成為對面一家電子廠的生產基地。 產業分析 五重因素擠壓鞋企生存空間 在記者的調查中,不少業內人士都認為,鞋企的日子確實不好過。他們分析認為,至少有五重因素在擠壓鞋企的生存空間。
油價高企導致原材料上漲 鞋企受到的沖擊,首當其沖的是生產成本上漲導致利潤空間變小,油價高企導致制鞋業原輔材料價格暴漲。
柏再駿說,從去年到現在,制鞋所需的化工產品價格出現了近20%左右的漲幅,鞋子的利潤越來越少了。有些新材料,如TPU等,每噸上漲2000—5000元不等,這些材料已經被消費者所接受,用替代品不僅關系產品性能、質量、檔次,而且直接影響消費市場,企業不敢輕易使用替代品。
出口退稅下調與加工貿易調整的挑戰
東莞的制鞋業一直以來多是為國外品牌加工,承接外單成了眾多鞋企主要的商貿方式,這種模式從去年起受到出口退稅下調與加工貿易調整的挑戰。
去年7月以后,利潤本來就低的專業鞋類外貿公司,出口退稅稅率降低加速了它們的消亡。此外,2007年8月1日起,國家擴大了《加工貿易限制類商品目錄》,東部沿海地區從事加工貿易企業必須把保證金如實交給銀行管理,東莞不少鞋企加工成本為此提升了10%左右。
低價競爭產品易被反傾銷
東莞有不少小型鞋企,家庭作坊式的生產方式使鞋類產品無論在耐磨、耐折、舒適性等各項指標上都不理想,這種低端產品已經越來越不被消費者喜愛和接受,只能靠價格戰搶占市場。中國出口鞋企發展迅猛,在美國、歐盟、俄羅斯等市場上占據大半江山,令西方傳統制鞋企業感到了強大的競爭壓力。比如在制鞋強國意大利,生產一雙皮面皮鞋的成本是東莞制鞋成本的7倍以上。
而這種低價競爭的產品容易成為反傾銷和保障措施的對象。2006年10月,歐盟宣布對中國皮鞋企業征收16.5%的反傾銷稅,為期兩年。2007年6月,臺灣也對大陸6類鞋靴產品課征43.5%的反傾銷稅。歐盟與臺灣均在東莞重點出口地區之列,打擊嚴重程度可想而知。
有業界人士指出,從今年鞋企連續遭遇的缺工荒和歐盟反傾銷事件中,暴露出這種依靠廉價勞動力獲得價格優勢的經營模式所存在的不少弊端。
人民幣升值鞋企不敢接單
近年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不斷攀升,目前匯率已上升到6.9:1的水平,讓鞋企大為頭痛。由于外商通常以美元下單,而東莞鞋企無論在支付工人工資還是材料采購方面均用人民幣支付。由此,美元對人民幣匯率的不斷下滑,直接削減了鞋類產品的利潤。厚街一位從事外單加工的鞋廠老板表示,當前,港幣和臺幣對人民幣匯率不斷下調。有部分來莞下單的外商提出以港幣或臺幣來報價,正是希望通過一些金融手段變相獲取產品利潤。例如,在月初以一對皮鞋100元港幣(人民幣接近90元)向工廠下單,如果港幣貶值,兩個月后收貨時,100元港幣可能只值80元人民幣,無形中,工廠生產一對鞋子就少了幾塊錢的利潤。
人工成本增加
業內人士表示,近年來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不少鞋企老板坦言,在制鞋業面臨的諸多挑戰中,新《勞動合同法》的打擊不小。新《勞動合同法》使企業雇工成本普遍增加8%以上,一些企業感到經營前景黯淡,干脆關閉轉行。柏再駿說:“如果按照規定,每月起碼要支付給每名普通工人2000多元。要么轉型,要么就倒閉,做低端產品的企業是沒辦法挨過去的,我估計厚街不少鞋廠適應不了。”
據介紹,東莞今年各個行業工種薪酬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制鞋業工資普遍上調15%左右。有鞋廠老板表示,今年4月起,最低工資標準提高到770元,普工一般工資都可以拿到1000元至1200元,技工則可以拿到1500元以上。
尷尬的是,鞋企在提高用工成本的同時還要遭受缺工的困擾。目前化工、食品、建筑等行業對勞工需求較旺,導致鞋業工人流動性加大,加上部分鞋類生產企業工作時間過長,熟練工人流失嚴重。記者在厚街三屯、赤嶺等地探訪時,見到不少鞋企紛紛貼出招工啟事,缺工嚴重程度可見一斑。不少鞋企為了吸引工人,提高伙食標準,延長休息時間,但缺工現象仍較難緩和,不少鞋廠的生產線由于缺工處于半開半停的狀態。
產業觀察
制鞋業何時創出東莞名牌?
東莞的制鞋業曾令世界矚目,但自有知名品牌的缺失正日益成為制鞋業發展的癥結。在制鞋行業的競爭力中,最重要的便是自有技術和品牌。如果不加大品牌打造力度,那么在世界鞋業產業鏈上,東莞未來勢必被替代。
東莞作為一個加工制造業大市,其中鞋、紡織品和玩具占的比重很大,但東莞的制鞋企業多為以“三來一補”的加工貿易為主,當地政府從制鞋上獲得的稅收也不高。東莞的鞋業主要是做OEM,加工費很低,從鞋子整個的產業鏈來說,能夠留在東莞的利潤并不多。
以耐克鞋為例,它的品牌利潤估計占到30%,然后是全球各種代理商大概又占去20%—30%的利潤,市場銷售再拿走20%—30%,實際上,耐克鞋留給東莞代工企業的加工利潤不會超過10%。因此,盡管不少耐克鞋在東莞生產,但研發和銷售卻和東莞沒多大關系。這樣的產業鏈是斷裂的。
當前,東莞正大力推進產業調整與升級,提倡企業的科技創新,產業發展也正以創新和精巧代替模仿和粗放。因此,制鞋業由“東莞制造”向“東莞創造”迫在眉睫。當然,品牌的提升與打造需要政府、科技部門、科研院所和制鞋企業緊密聯動,從科技投入、稅收激勵、金融支持、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人才隊伍建設、科技創新基地與平臺建設等方面全力推進。
而在品牌化的征途中,首先應該發揮行業大型骨干企業的龍頭作用,多創辦自主創新和名牌論壇大會,總結推廣大型骨干企業創名牌的先進經驗;其次是政府有關部門與行業協會合作,推動主要產鞋區域品牌建設和水平的提高;第三是持續保持技術創新,因為技術創新是東莞鞋業突圍的重要手段。民營企業可以設立制鞋的研究機構,借助相關部門的技術力量,跟在一些大品牌后面先做中低端品牌,慢慢朝一流品牌進軍。
在新形勢下,東莞鞋企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不斷地往價值鏈的上端走,不要長期停留在價值鏈的下端,只圖拿少量的加工費。事實上,憑借東莞制鞋業的先進工藝水平和完善的產業配套基礎,只要在技術創新、營銷方式和追趕潮流方面跟上,向國內外大品牌看齊,那么東莞鞋類在全國乃至全球都將具備強勁的競爭力。

世界服裝鞋帽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世界服裝鞋帽網sjfzxm.com"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世界服裝鞋帽網所有,轉載請注明"來源:世界服裝鞋帽網sjfzxm.com",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