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價上漲服裝業鍛造升級轉型
棉花價格天天漲,原材料成本節節升,短期看棉價上揚趨勢未減。服裝企業該如何應對?通過自主創新、品牌建設來尋求自身的突破。本版兩篇文章的采寫,望給困境中的服裝企業以新的思考。
2008年到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加之接踵而至的外需低迷、匯兌壓力….,很長一段時期以來,曾經是我國經濟中流砥柱,包括紡織業在內的外向型企業因重重困境而備受煎熬、屢遭打擊。
2010年,就在我國率先擺脫金融危機陰霾,經濟發展穩步向前、外需市場逐步回暖之時,市場對棉花等棉紡原料的需求也來了個180度急轉彎,一反常態地大拉陽線,棉價如期應聲大漲。頃刻間,擺在措不及防的中國紡織業面前是空前的成本壓力,甚至是原料不足的無米之炊。
超30%的棉價同比漲幅
熬過了將近兩年的市場低迷,痛定思痛,我國外向型企業開始尋求新的增長模式,絕大多數企業真正意識到品牌和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性。 而后的2010年,快速回暖的市場似乎也想給被壓得喘不過氣的中國乃至全球紡織業一些喘息的機會。海關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紡織服裝出口總計392.10億美元,同比增長14.76%;與此同時,統計局數據顯示,一季度的紡織服裝內銷總計1510億元,也同比大增23.9%。
伴隨雙雙提振的內外需求,中國紡織業卻沒能感到應有的欣喜,反倒不得不面對因棉花減產和市場需求快速提升而導致的棉紡原料供不應求,飽受著成本上行和原料短缺的雙重打壓。
一組數據顯示,截止5月底,我國標準級棉花的平均銷售價格超過1.7萬元/噸,較年初的1.45萬元/噸上漲近18%,更值得警惕的是,這一價格已創下2004年以來的歷史新高。 實際上,棉花價格的上行通道自去年11月起便已趨向顯著,特別是始于2009年12月的連續5個月時間中,棉花價格月漲幅同比均超30%,今年1至4月,棉花價格平均月度同比漲幅約為32%。
紡企難享內外需回暖喜悅
據記者了解,作為服裝生產的上游產業,棉紡(既將棉纖維加工成為棉紗、棉線的生產流程)生產的紡織產品性能好,特別是價格低廉和工藝簡單,一直以來都在我國紡織工業中占據著首要地位。凡事有利有弊,正是因為其價格低廉和工藝簡單,造成紡織業市場準入門檻較低,加之我國粗放型增長模式對紡織業的影響,價格戰的市場惡性競爭頻發,最終促使棉紡生產利潤微薄。
一位紡織業人士曾向記者表露,“就此前市場情況而言,紡織業的棉價成本每噸必須控制在1.37萬元以下,如若越界,紡織業的利潤將微乎其微,然而,5月份的棉價已超1.7萬元/噸,更有甚者達到了1.76萬元/噸。由此,此輪棉價上行對紡織業生產成本的影響力度可想而知。”與這一觀點如出一轍的是,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徐文英曾透過媒體表示,“目前全國三分之一的棉紡企業實現的利潤占到全行業利潤的96.7%,這說明大多數棉紡企業基本無利潤,經營較為困難。”
“當然,有囤貨的紡企或可享受到棉價上行的收益,更何況紡企還可將成本壓力轉嫁至下游的紡織產品生產。但問題在于,受到惡劣天氣的影響,今年棉花減產預期強烈,加之全球棉花種植面積縮小。在海內外市場需求擴大的基礎之上,紡企庫存通過加班加點的生產充分釋放,而現在,尚有囤貨的企業已是少之又少。”該人士向記者表示。
有數據佐證,伴隨市場需求,紡織企業大面積開工,棉花采購意愿增加,以泊頭經綸、東光力科等重點紡織企業為例,其一季度產量較同期增加了20%以上。而這一產量迅速增長的背景是,全球棉花消費比總產量高出近14%,庫存卻比去年減少19%,創下6年來的最低值。不平衡的市場供需結構起源于去年起的全球棉花減產,根據資料,美國2009至2010年度棉花種植面積約為360萬公頃,種植面積同比下降約7%,而在幾大棉花主產國中,除印度種植面積以3%小幅增加外,中國、美國、巴西等均以不同程度縮小,其中我國官方預測棉花減產或達13%。
原料價格陡增殃及上下游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會長杜鈺洲曾直言不諱,“中國紡織業的平均利潤率為3.9%,但這個數字掩蓋了中國較差紡織企業的困境。該行業排名后三分之二的企業利潤率僅為0.74%。”
“事實情況亦是如此,其中的生產成本除棉花等棉紡原料的價格升高外,還需考慮其它生產資料,例如石油,因為它是影響滌綸長絲、錦綸長絲等化纖類產品價格的重要因素。伴隨國際油價突破80美元/桶(截至發稿前,布倫特小幅回調至78.82美元),多方壓力簇擁著紡織業成本的上升。”上述接受記者采訪人士表示。
“相比紡企而言,其下游的紡織產品生產恐怕更不好過,畢竟紡企還可以通過成本轉嫁,維持一定利潤。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即便我國紡織業正在加緊開拓新的經濟增長模式,長久以來,絕大多數服裝等紡織業下游企業還是主要依靠價格低的優勢占據市場份額。故此,若非逼不得已,他們不會冒市場份額縮水的風險,通過提高出廠價來彌補生產成本的增加。只好忍受著上游、下游的夾擊,利用微薄的利潤維系生產。”該人士向記者表示。
對此,一篇描述山東煙臺紡織業現狀的報道為上文提供例證。文章稱,“非棉產地山東煙臺因棉紡原料對外依賴性強,故在此輪棉花價格上漲過程中受到較大影響。特別是身處產業下游的織布、服裝等企業承受著成本節節攀高的壓力,相比此前,織布、服裝等企業生產成本提高10%-15%,但布、服裝出廠價格上漲幅度較小,導致加工企業利潤下降3%-4%。
管理層出手拋儲、發配效果顯現
此前,中國棉花協會援引發改委消息稱,已確認今年5月額外下發80萬噸棉花進口配額,并將根據市場變化和紡織需求形勢,研究繼續增發進口配額。而根據中國棉花協會最新發布報告顯示,有關部門在積極協調棉花產地運輸的同時,將出臺相關調控措施,滿足紡織需求,保持市場穩定。輿論立即給予回應稱,相關政策可能包括拋售60萬噸國家儲備棉和另外100萬噸的進口配額。
應聲而來的是,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6月1日至10日200個主產縣主要農產品價格變動情況顯示,6月上旬籽棉價格出現小幅回落,當旬價格為6.67元/公斤,較5月下旬下跌0.02元/公斤,跌幅0.26%。而與之同期而至的還有,國際棉花供給的緊張局面似乎也有發生松動的跡象,首先是印度方面棉出口解禁,而且7月份開始總產250萬噸以上的巴基斯坦的棉花將陸續加工上市。
然而,接受采訪的中華紡織網總經理吳婉麗告訴記者,“國家宏觀調控的目標是穩定市場,避免出現價格暴漲暴跌,以促進產業鏈農工商各方協調健康發展。紡織品服裝出口形勢未根本好轉,紡織企業難以承受過高棉價,國家有較強的宏觀調控能力,有日趨完善的調控手段,但我們對下半年宏觀調控的效力持謹慎態度,紡織用棉需求旺盛、棉花庫存量日益見底以及新年度棉花生產形勢不容樂觀等因素仍將支撐棉花在高位震蕩,棉花基本面將支持棉價基本穩定中繼續小幅上漲。” 同樣,上述紡織業人士告訴記者,“從6月最新數據中可以明顯感受到國家宏觀調控的效力。國際市場情況風云變幻,最終趨向難做定論,尤其是歐洲債務危機、經濟二次探底等因素的不確定性較大。但除此以外,我們可以確定的是,國家管理層有足夠的能力(包含政策導向和充足的國家棉花儲備),引導紡織業健康發展,并將會切合時宜地對身處困境的紡企出手相助。”
最后,吳婉麗還告訴記者,“目前棉紡業產能相對過剩,對棉花需求較大,最根本的解決方法還是要轉變棉紡業生產方式。對于棉紡行業而言,與其糾纏在棉花等原料成本問題上,不如改變產品結構,提高產品附加值。具體講,就是結合本身企業特點,淘汰落后產能,生產升級的同時減少消耗原料。企業在積極調整產品結構的同時,亦可以通過在產業鏈紡、織、染等各環節進行工藝創新,依靠高附加值產品增強市場競爭力,必要時可以暫停生產成本高,邊際效益不強的產品。紡織企業可以在缺棉限產的同時加大使用化纖產品,開發一些多種纖維組合的產品、差別化纖維產品,以維持正常的生產經營,這無疑也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2009年6月22日,代表內地229級棉價格的國家棉花價格A指數為13134元/噸;代表內地328級棉價格的國家棉花價格B指數為12818元/噸。
2009年9月1日,代表內地229級棉價格的國家棉花價格A指數為13215元/噸;代表內地328級棉價格的國家棉花價格B指數為12907元/噸。
2010年1月1日,代表內地229級棉價格的國家棉花價格A指數為15236元/噸;代表內地328級棉價格的國家棉花價格B指數為14926元/噸。
2010年6月22日,代表內地229級棉價格的國家棉花價格A指數為18340元/噸;代表內地328級棉價格的國家棉花價格B指數為17954元/噸。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