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身價是多少
一個正在充分物質化的社會里,充滿了很多新話題,比如人的碳排放成本、愛情應該怎么計價,或者一個公司人價值幾何。
當然,計算一個公司人的價值似乎有個簡單的方法,比如對這個有興趣的公司人可以買一份人壽保險,然后再自殺—從技術上說,這個人不能馬上自殺,因為買了人壽保險以后一年后自殺保險公司才會進行賠償—保險公司會自動計算出這個公司人的價值。不過這個方法似乎成本太高,有點像曹沖稱象里的許褚把大象直接切成小塊后得到大象的體重;而且通過保險公司得知公司人身價,還存在其他的問題,那就是保險公司對其付出賠償的關注度要遠遠高于公司人的身價。人壽保險之父、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的所羅門·斯蒂芬·休伯納給出人的價格是這個人預期十年的收入。相對于休伯特現在中國的保險公司定價實在算是仁慈了。
人壽保險對人定價最不合理的地方是可以重復購買,也就是說,一個公司人可以買十份人壽保險,這時候從保險公司的角度來講,這個人就是買一份保險的公司人的身價的十倍,而實際上這個家伙也許是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才這么做的。這種身價評估實在太離譜了。
也許在這,我們需要把估算資產價值的方法引進來。比如說約翰·威廉斯的自由現金流貼現法,這個方法轉移到公司人身價問題上可以簡單寫成:
公司人身價=∑公司人價值變動/(1+貼現率)n
在此,我們更希望貼現率為0,除了讓算式更簡單之外,貼現率設為0,公司人身價的得出值就是一個公司人一輩子大概能掙到多少錢,這似乎也更有意義。也就是:
公司人身價=∑(公司人歷年工資收入)
不過即使對有多年的人力資源經驗的人來說,預測公司人的未來工資收入水平也是件非常復雜的事。
ANTAL國際商務咨詢公司的合伙人謝崢根據她的經驗總結:一般來說,一個能活得還不錯的公司,每年都會給員工進行一定幅度的加薪。而這個加薪水平基本上等于每年的通貨膨脹幅度加上每年年均國民收入的增長幅度,如果仿照匯率的叫法就是,名義加薪幅度,這樣的增加水平一般在5%至10%之間,去掉通貨膨脹的影響的加薪水平就是實際加薪幅度,這樣的加薪可以保證公司人在正常工作情況下,財富水平不至于在全體國民中下滑。在公司表現最好的5%至10%的員工還會受到公司的嘉獎,他們的收入增加幅度要大于一般員工的收入增加幅度。除此之外,如果員工得到級別上的升遷,那么工資基數就會產生變化,根據不同行業,工資收入基數變化也不一樣。一般來說一次基數變化給公司人帶來的收益增加在20%至100%之間。
很多公司的收入增加規律也呈現“二八原則”,獲得公司的特殊獎勵和職位升遷的員工往往是同一部分人,而更多公司人的收入只會獲得平均水平的增加,也會有5%以下的人會被“淘汰”。
在一個日本的卡通片里,經常把運氣幻化做一坨長著娃娃臉而且喜歡到處散步的排泄物—日本真是個對一些事物有獨特品位的民族—也許真有運氣這種物質存在,公司人是不是能屬于公司中的前20%往往還很依賴它。
與成熟于經濟高速發展年代的人相比,出生于其他年代的人在運氣上要有一些差距。相比出生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的公司人運氣并不算差,因為中國經濟還處于一個高速發展時期。伴隨著比較杰出的“經濟人”的出現,還有一個個產業泡沫,也許再給我們一個大泡沫吧。
比如謝崢,她認為自己能做到合伙人的位置,在一定程度上要歸于運氣,“因為當時—1990年代中—我只是比公司的其他人英語好一點,這樣,有國外的客戶就都會來找我,慢慢積累下來我的業務量就比別人大很多。”
如果按照謝的年齡推算,比她大一些的中國人可能在通過中國高等教育考試時英語水平還只是一種形式上的考查,英語成績的重要性權重大概只占到數學或者語文成績的1/3,而在不久之后,英語水平已經成了很多中國公司人超越同類的基石。
{page_break}
和謝崢相反的例子,是曾經在摩托羅拉工作的程序員Alex。他在大學畢業后進入了鼎盛時期的摩托羅拉從事程序員工作,這個選擇也是他認為最理性的選擇。在后來的歲月里隨著整個行業的變化,程序員工作的艱苦和后來人的追趕讓他焦慮不堪,而他的收入并未隨著他的焦慮而上漲,最后他只能離開公司開始自己創業。
這種造化弄人背后的原因是公司人所在各個產業發展的周期性。
詹姆斯·阿柏克在他的《把握創新力》中統計,美國的幾個典型支柱行業似乎興衰速度越來越快,在全球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可以說公司人的從業似乎也越來越依靠運氣。阿柏克發現,各個行業只有在產業發展到頂峰前3至8年,才會出現從業人員收入暴漲的情況,這種暴漲的財富效應會吸引更多從業者加入。在中國,高等教育的時間一般也在3至6年,這也就是說,一個人在報考大學前看到某個行業的繁榮,再經過激烈競爭的高考獲得學習這個行業知識的機會,但是等到畢業時,這個行業已經走過了鼎盛時期,而從業人員眾多,崗位競爭激烈。
對于預測未來,人類又是最不擅長的。在2009年《第一財經周刊》曾經刊登過FastFuture公司的預測報告,看看他們預測2030年最賺錢的10個職業(1 人體工程師 2 納米醫師 3 轉基因農民 4 老年健康管理師 5 記憶擴容師 6 科學倫理學家 7 太空駕駛員/建筑師 8 垂直農場主 9 氣候修復員 10 超級檢疫員),也許他們對現在公司人的下一代從業選擇有所幫助,不過也許這個預測就是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的最好例子,里邊還有太空駕駛員,我建議有此志向的公司人可以先從自行車開始。
那么具體到每個公司人的未來工資收入應該怎么計算呢?這次《第一財經周刊》關于這個主題采訪了3家獵頭和人力資源公司以及十多位有五年以上工作經驗的人力資源經理,根據他們的平均經驗值我們做了比較保守的總結:
公司人平均收入增長平均以5%的增長率上升,而這個增長率里已經包括了3%至4%的通貨膨脹率,說實話,這個預計偏于樂觀,因為在這個假設中,公司人平均來說越過越好。就像我們前邊所說的,相對優秀的員工會有更好的工資增長率,而他們晉升的機會也相對較多,平均來說他們的收入會高出一般員工5個百分點,但是這種優勢并不能完全持續下去,10%的增長率,平均可以保持15年左右。作為具有高門檻的崗位,從經驗來看,他們的收入會獲得5%的“門檻收入”,這種專業性優勢平均來說可以保持十年。行業對公司人收入也會有較明顯的影響,在短暫的繁榮期,這個行業的公司人收入應該平均增加30%。
根據這些指數,如果你想知道你若干年后的工資收入,只要把年數代進這個公式,進行復利計算就可以了。因為在計算中沒有刨除通貨膨脹作用,得出的數字可能相當可怕。可能你還知道30年前中國人的工資收入,在那時候看到現在的工資水平,從數字上說也是很可怕的。
還有一個有趣的問題,就是一個公司人的社會價值,如果把公司人一生所能創造的GDP看作他的社會價值的話,也可以通過總共的工資收入來推算。因為GDP基本可以等價于公司的銷售額,如果想通過公司人的工資得知他們產生的GDP,只要知道公司人所在公司銷售額和員工工資的比值就可以了。我們通過把中國各行業的上市公司的銷售額和管理費用進行了相關計算,得出了每單位人力成本創造的GDP比率,只要公司人把自己的所有工資乘以這個指數,那么就會得出他所能創造出的GDP來。
從換算表可以得出,王進一生所做的貢獻是1.54億元人民幣GDP,而黃迪的GDP創造更加嚇人,33.6億元,這個原因主要是黃迪所在行業造成的,他的外貿行業,人均GDP量很大。
這個數字之所以有點嚇人還有個原因,那就是咱們并沒有把公司人未來賺到的錢進行貼現,而且,還假設了現在的各種行業在以后不短的一段時間里還保持著GDP和人員工資的同一比例,如果從現在全世界經濟結構改變的趨勢來看,這個比例應該呈現下降的趨勢。
從GDP的表格中可以看出,為什么近代史上認為“工人階級是最偉大的”,比如工程建筑工人或者機械制造工人他們的收入雖然不高,但是他們的一元工資可以創造出30多元的GDP,而為什么現在的公司人更愿意進入證券、銀行、房地產等行業,這是因為這些行業的公司人獲得了其創造價值更高水平的分成,比如說證券行業公司人平均每創造1元錢GDP就有0.45元進入了這個公司人的工資單,按照這一比例,他的收入要達到建筑工人的15倍,才能和那個工人產生同樣的GDP值。
當然,有的行業每單位人力成本創造的GDP比率非常高,這并不一定說明這些行業的人工效率比其他行業高,我們來看一下GDP的組成就會明白了,GDP=投資+消費+政府消費+出口-進口,有些行業,比如外貿行業,可能創造了非常高的GDP,但卻具有非常低的利潤,所以在數字上會呈現出來的情況就是,要很高的GDP才能養活一個員工。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