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種植面積難以大幅回升
——2011年江蘇射陽縣棉花種植意向調查
種植面積降至60年來最低點
江蘇射陽縣是全國棉花生產的重點縣之一,從2003年到2007年,每年的棉花種植面積在剔除2007、2008年先后從本行政轄區內劃出的鹽東、黃尖兩鎮后,還都在70萬畝左右,年產皮棉總量占江蘇全省棉花總產量的15%。但從2008年開始,全縣的棉花種植面積逐年減少,而且年際間的降幅越來越大。射陽縣棉花協會調查,2008年全縣棉花種植面積65萬畝,較2007年減少5.5萬畝,減幅為7.8%。2009年實際收獲面積比2008年又減少了15萬畝,減幅達到23.08%。到2010年只有45萬畝,比2009年又少了5萬畝,使全縣的棉花種植面積降至有資料記載60年以來的最低點。
對棉花種植面積連續減少的原因,縣棉花協會曾作過多次調查,認為主要在六個方面:一是棉花生長期長、用工多;二是機械化作業水平低,勞動負荷大;三是國家補助項目少、標準低;四是抗逆性差,產量低而不穩;五是受高效農業項目的收益影響;六是植棉成本持續走高。其中最關鍵的還是植棉收入低而不穩,比較效益明顯下降,影響了農民的植棉積極性,從而導致棉花面積大量縮減。
2010年,自新棉上市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使棉花的收購價格一路飚升。12月20日棉農交售基本結束,全縣棉農交售實際所得每公斤均價為10.84元,較上年6.60元增加4.24元,增幅為64.2%。棉農植棉含政府良種補貼在內的直接收入,每畝平均達到2319.76元,在剔除總成本1218.50元后,純收益為1113.36元,是上年234.80元的4.74倍。植棉收益近10年來首次超過同在秋季收獲的水稻、玉米等糧食作物。
今年棉花種植面積將有所回升
在棉花價格、植棉收益大幅提增的情況下,全縣棉農來年的植棉意向如何?能否使棉花的種植面積有較大幅度的回升?現在棉農們想的又是什么?對穩定棉花生產還有什么要求和建議?縣棉花協會和縣作物栽培站在去年秋播時和今年元月上中旬,分別組織對今年植棉意向作了一些調查。調查結果表明:2011年全縣的棉花種植面積將有所回升,但幅度不是太大;晚茬棉的面積將明顯減少,茬口安排已基本到位;棉農的植棉積極性總體顯示高漲,棉種購置勢頭較好。
植棉面積有所增加,但幅度不是很大。接受調查的70個植棉戶,2010年實際種植棉花541.41畝,2011年意向種植608.61畝,增加67.2畝,增幅為12.41%。其中與上年持平的有33戶,占調查總戶數的47.14%。增加的有34戶,占調查總戶數的48.57%,累計增加面積74.2畝。減少的有3戶,占調查總戶數的4.29%,累計減少7畝。據此推測,2011年全縣的棉花種植面積將回升到50萬畝以上,達到50.58萬畝。但與往年70萬畝左右的棉花面積還有較大差距。
植棉積極性普遍看漲,棉種購置勢頭較好。從調查的情況看,今年棉農的植棉積極性普遍看漲。目前除了大搞棉田冬季水利,完善棉區設施配套,完成棉花營養缽畦冬翻外,棉種購置的勢頭較好。調查中了解到,今年棉種購置時間提前,進度加快。據全縣棉種銷售量較大的德忠種業負責人介紹,該公司去年銷售總量只有4.5萬桶(袋),而今年至元月20日分銷量已達到6萬桶(袋),其中70%已被棉農購買回去。
棉價不穩定阻礙植棉面積大幅回升
盡管2010年植棉收益較好,但棉農們還不想過多地增加棉花的種植面積,其主要原因有四個方面。一是棉價不穩定。許多棉農擔憂,2010年棉價奇高,2011年是穩是跌,跌又能跌多少都很難預料,不像糧食,有國家保護價支持,農民心里有底。因此,不想大幅增加棉花種植,加大市場價格波動帶來的風險。
二是政府補貼少。在國家現行的惠農政策中,對常規的經濟作物補貼相對較少。江蘇省從2010年起又明確取消了對包括棉花在內的經濟作物的生產資料綜合補貼,使之與種糧相比更顯得補貼項目少、標準低,種棉花僅有每畝15元的良種補貼。即便如此,有些棉農利用轉包田、買斷田或非農業用地來種植棉花的,連每畝15元的良種補貼也得不到。{page_break}
三是植棉成本高。近幾年棉農的植棉成本逐年增加,2010年每畝已突破了1200元,其中物化成本接近350元,有部分棉農已超出了400元。從目前植棉所需的部分生產資料價格及其行情走勢看,2011年物化成本及用工成本都將增加。一是生產資料價格。據業內人士分析,由于國際原油價格在經歷短暫調整后,近期再次掀起上漲浪潮。春節過后,尿素、柴油等價格還將有所上調,并將傳導到其他各種生產資料。二是用工成本。按照縣棉花協會的折算方法,因全縣2010年農村人均純收入的增加,2011年自投工的工日單價將升至35元,比2010年增加4元,增幅為12.9%。所有這些,都將預示著2011年植棉成本還將有較大幅度增加。
四是宜棉土地資源減少。近幾年隨著全縣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公用道路的改擴建等等,使部分原適宜棉花種植的土地被流轉。盡管政府采取圍墾灘涂、鹽土改良、平田整地等多項舉措,保證了全縣可耕地面積的穩定,但復墾的土地需要改良,特別是圍墾灘涂要通過數年的淋鹽洗堿后才能適應棉花種植。加上復墾的土地目前主要用于養殖或其他農業項目,收益都要大大高于棉花種植。因此近幾年內還很難使適宜棉花種植的土地資源得到恢復性增加。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