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版“新非公36條”細則出爐 基礎設施向民資敞開
被稱為“新非公36條”的《國務院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京版實施細則,近日由北京市發改委正式向外宣介,其中自來水廠、污水處理廠、熱力場站等市政基礎設施以及住房等公共事業將成為鼓勵的重點,市發改委預計,在政策鼓勵之下,北京市今年的民間投資比例有望達到60%。
非禁即入
四大領域將全面放開
在國務院的“新非公36條”發布后,普遍熱議的話題就是民間投資準入是否會有實質性的突破,但由于國家文件是綱領性的,這一疑問被期待在地方實施細則中得到回答。
公布《北京市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中明確四大領域將全面向民資放開:政策性住房建設、核心區疏解改造、特色街區、四合院等城市開發建設工程;文化、旅游、體育、新興產業、高端服務業等現代產業發展工程;軌道交通、再生水廠、自來水廠、污水處理廠、熱力場站、垃圾處理廠、園林綠化等基礎設施與公用事業市場化建設工程;學前教育、職業教育、高端教育、醫療、養老等社會事業市場化建設工程。
市發改委副主任宋宇表示,今后對于不同投資主體,按照“非禁即入、平等待遇”原則,優惠政策和政府支持措施可以合理移植,擴大覆蓋范圍,目前各區縣和有關部門正在分工制定引導計劃,具體的項目信息和實施情況預計從6月起陸續向社會公布。
公共事業與基礎設施
成鼓勵重點
北京市民間投資主要集中在高新技術產業、商品房開發、生產性服務業等競爭性領域,在保障性住房、基礎設施、社會事業、公用設施等領域的參與程度還不夠高,而在《實施意見》中,以醫療、教育和政策房為主的公共事業和自來水、污水處理、供熱等市政基礎設施領域的投資被反復強調。
“建立起合理的投資回報機制,是吸引民間資本的前提。”宋宇表示,下一步北京市將引導民間資本進入公租房領域,通過合理的政策制度設計,進一步吸引民間資本進入。同時民營資本進入自來水廠、污水處理廠等公用事業領域,既要讓企業盈利運轉,又要讓百姓能承受價格,財政將給予一定的政策性補貼或按統一標準購買服務。
投資環境
將決定民資進入與否
“北京市要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和國際商貿中心城市,這就要求城市的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必須與其經濟實力相當,且達到國際化的要求,恰恰是在這些方面北京還有不小的差距。” 北京工商大學商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商務部市場運行調控專家洪濤教授認為,一直以來北京的公共事業和基礎設施給民間資本的印象一直是“政府主導性強”,與南方城市相比很難進入,所以市政府此次發布的文件釋放了非常重要且積極的信號。
在洪濤看來,市政基礎設施雖然利潤微薄,但是對于民間資本而言仍具有吸引力,由于民營資本的效率更高、運營成本更低,所以往往能夠在國資運營艱難的領域取得不錯的利潤。
他舉例說,原來北京市蔬菜生鮮供應由國家承擔,不但供應不好且每年還需要補貼。但是新發地一個村辦企業的接手就直接改變了這一狀況。“民資不怕利潤低薄,他們主要看的是投資環境。”洪濤說。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