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00億難解溫州企業之渴 僅兩成貸款用于經營
6000億的銀行貸款,外加1100億的民間借貸,溫州企業還喊“錢荒”似乎有些荒誕。然而記者在調查中發現,逐利的本能,加上傳統優勢產業的不景氣,使得曾經促進當地經濟飛速發展的溫州資本日益脫離實業。
僅兩成貸款用于經營
如果看官方的數據,“錢荒”并不存在。根據人民銀行溫州市中心支行發布的上半年《溫州金融形勢分析報告》,截至6月末,溫州全市銀行業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6022.78億元,同比增長16.6%。其中小企業貸款保持較快增長,全市小企業貸款余額1419.12億元,同比增長22.8%。同一機構7月發布的《溫州民間借貸市場報告》則稱,目前溫州還有1100億元的民間借貸。
然而中小企業主的感受卻與此截然不同。模具業小業主陳松仁說:“我知道的幾家同行中,沒有一家獲得銀行的貸款。”
部分貸款流向民間借貸
那么錢究竟流向了哪里?根據記者的調查,有部分銀行貸款直接流向了民間借貸市場。多位溫州放貸人向記者透露,他們通過抵押房產等形式,從銀行獲得貸款后再轉手放貸,從中賺取利差,“這已經是溫州金融市場公開的秘密”。有部分放貸人甚至采取集資的形式,說服親朋好友分別抵押財產再聯合放貸,因而數目頗為可觀。人行溫州中心支行的監測數據顯示,在溫州的融資中介機構借貸市場中,借貸資金用于企業經營的比例,由上年末的30%下降到20%。信貸資金更多地流向了非實體經濟領域。
而真正流向企業的資金,也顯現出“馬太效應”。規模大、資質好、有獨立房產、過往記錄好的企業容易受到銀行青睞;而急需資金支持的小型和微型企業則難入銀行法眼。事實上,前述有一定規模的企業主,大多也同時是民間資本市場的債主,放貸對象正是微、小企業,其中不少也是汲取銀行貸款賺取利差。既是企業主,同時又兼任了債權人和債務人的角色,溫州產業經濟與金融市場的糾結根源多半在此,這也正是溫州民間金融引發憂慮的癥結所在。
企業主進退維谷
即使貸到了款,也并不意味著就能高枕無憂。“今年銀行貸款的實際月息都在一分到一分五之間。企業就算順利貸到了款,每年必須做到15%~20%的凈利潤率,才能保證支付利息,但事實上,以這些傳統制造業企業來說,15%~20%的凈利潤率是很難想像的。”
“早知道如此,就應該關掉廠子,抽錢出來做投資。那些早走的,現在都發了。”溫州樂清從事電器生意的林鋒感慨道。早幾年電器市場紅火時,正泰、德力西等溫州本土的大型企業曾大量并購小廠,林鋒的許多熟人都拿了現金去做投資,在房地產、期貨等市場收益頗豐。林鋒無奈地說:“要做下去吧,只能給大企業做加工,利潤越來越薄;要不做吧,以前的投資和心血是肯定收不回來了。” 轉型存在的風險,也令許多溫州老板望而卻步。有消息人士稱,信泰的倒下與在光伏產業上的投資失策不無關聯。這位人士表示,投資自己不熟悉的產業領域,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一種賭博。相比之下,手頭有錢的企業主選擇放貸、錢生錢,實在是容易得多。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