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興元:開放市場才是最大的“經濟安全”
3月7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前總理朱镕基的女兒朱燕來在參加政協經濟組討論時認為,在資源性領域、軍事工業乃至涉及國家戰略的領域,應控制在國有企業手里,但其他已經逐步成熟的領域,應該更多引進市場機制,政府應該退出并對經濟的干預。
回望中國古代哲人,也有不與民爭利的思想。政府避免自身既是游戲規則的制定者又是參與者,是成熟市場經濟體系中最為基本的常識。
銀行業也不例外。根據金融界人士的分析,如果去年的通貨膨脹按6%算,一年期存款利率為3.5%,我們國家的存款通過通貨膨脹的方式,從存戶存款中實際轉移走了大概2.5%。說白了就是被掠奪走了這么多。由于資金的用途是可替換的,買國債本來也是一種選擇。國債一般被視為無風險債券,實際年利率一般大約要到2%。也就是說不存銀行,國債發行若要吸收到資金,要求提供實際2%的年收益。這一部分沒有獲得的收益,也是存戶存款的機會成本損失。去年我國年均存款余額大約有76萬億元。相比較于開放市場經濟體制,這一金額乘以4.5%,為3.4萬億元。這個匡算的金額就是存戶實際損失的財富總額。即便打完半折,損失額已遠遠超過去年一整年銀行的利潤(去年銀行的利潤是1萬億),可見老百姓對金融業的“奉獻”至巨。
所以,銀行業也應允許其他資本與國有資本平等競爭。此外,存貸款利率需要市場化。政府的職責在于建立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而利率市場化恰恰就是前提之一。利率是內生的,是由供求雙方共同決定的。政府沒有權力搞通貨膨脹,更沒有權力搞了通貨膨脹以后,還把耳光扇在房地產臉上,應該首先懲罰自己,最起碼得遵守貨幣規則。
米瑟斯在《自由與繁榮的國度》一書中,講到應該開放市場,除了礦業等資源性領域。這一觀點中,有一點是有問題的。開放市場肯定是題中應有之義,礦業根據現代的技術與制度,不再需要政府壟斷,也是需要私人開放,政府只拍賣開礦權和收取資源稅更好。政府還是不應與民爭利。美國、澳大利亞等等,很多國家都有成功的經驗。
在中國,政府采礦,經常是圈一大塊地,無論對土地還是礦產資源的使用效率都極低,浪費嚴重。私人開發礦產,更能做大做強。只需要對它們提出市場準入的最低條件,并推行一套保護環境和勞動的最低要求。只要是在公平競爭的環境下,私人集資掏錢搞資源類上市公司,都能搞得特別大。并不存在資源必須控制在政府手里這樣的合理邏輯。恰恰相反,資源控制在政府手里,還會催生另一大問題。由于行政壟斷性企業大都是資源性行業,位于產業鏈的高位,它的壟斷是行政壟斷定價,而非市場壟斷定價。行政定價是高位定價,此種情形下,下游的民企和全體消費者勢必要花費巨額來埋單,這是不公正的。行政壟斷部門繳的稅費多,實際歸根結底是說民企和百姓的貢獻。
天則經濟研究所有個報告,2001-2009年,國有企業整體是虧損的。盡管其賬面利潤很高,但卻是在少支付利率、少納稅(上市公司中國企稅率遠遠低于民企)、少支付或不支付資源和土地費用、享受高額補貼的情形下取得,把這些多拿和少付(含不付)的錢加起來,遠遠超過其利潤,所以國有企業是虧損的。由是觀之,中國的經濟結構、金融結構的問題都很大。但是,為什么我國還能支撐下去呢?這里民企和個人的犧牲很大,環境的犧牲也很大。根據不同來源的數據,我國環境污染的成本占GDP的6%-10%。
因此,要形成成熟的市場經濟體系,歸根結底需要有一種競爭秩序。這一秩序的核心原則是六條:幣值穩定、私人產權、開放市場、契約自由、責任(你干什么、投入什么,就要擔當什么)、經濟政策的連續性。美國、德國的成功,與這六條密切相關。中國改革30年能夠成功,也與此有關。中國與美、德的差別在于,美、德是普適性地遵循這樣一套普適用原則,中國則是選擇性地推進了一些,為私人部門提供了更大一點的運作空間。
國企包括這些壟斷企業在內,總體上是虧損的。國有銀行和整個銀行業事實上也是虧損。既然是虧損的,何以將其作為維護所謂“經濟安全”或者“金融安全”的支柱來維護呢?像德國的德意志銀行都是私人的,沒必要國家控股。國有企業和國有銀行至少要退出控股地位。以虧損的面目來維持這個國家所謂的“經濟安全”或者“金融安全”,毫無疑問是錯誤的。實際上,通過開放市場,讓民營企業有運作空間,讓它們能夠通過市場運作和優勝劣汰機制做大,讓市場經濟這種自生自發秩序發揮作用,那是最好的選擇。所以,只要建立諾獎得主諾思意義上的開放進路的秩序,就能總體上朝著好的方向發展,而這才是最大的國是,最大的經濟安全和金融安全。像華為這樣的優質民企多一點,才是國家經濟安全的基礎。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