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陽生:校企合作才能解決紡織業用工難問題
在倪陽生看來,由紡織大國向紡織強國前行的路上,我國紡織行業面臨很多問題和困難,其中最為突出的是企業用工緊缺問題。倪陽生說:“缺工問題既有數量上的缺又有質量上的缺。先說數量上的缺,我國存在‘很多人沒事干’和‘很多事沒人干’的結構性失衡局面,這不是短期內能解決的,需要全社會的重視。質量上的‘缺’則需要在國家和行業企業的支持下,全面提高紡織教育水平。”
校企合作 “才”應所需
在紡織教育系統工作多年,倪陽生深切體會到畢業生和企業對接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他告訴記者,隨著生產技術的提高和設備的更新升級,企業迫切需要有一定工作經驗的員工,這是剛出校門的畢業生難以滿足的。但是,企業也應意識到自身的社會責任,為畢業生提供可供實踐的環境。目前,校企合作就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法。一方面,企業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去,與學校共同制訂培養計劃,承擔育人責任。另一方面,教師和學生在實踐中不斷更新知識,盡快接觸最新的設備和技術,從而提高教學水平。
倪陽生提出,國家層面應給予企業一些優惠政策,進行相應的補償,支持企業幫助學校育人。同時,用人單位也應該提高自己的認識,若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就要拿出耐心來培育員工。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很多大型國有紡織企業實行一廠一校,每家工廠都有職工學校,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工人上崗培訓問題。出于成本問題等多種因素考慮,這些職工學校逐漸從企業剝離出去。現在,一些大的企業集團與專業院校合作,堅持進行職工培訓,比如真維斯、如意、華茂等都很重視職工培訓。“現在很多知名企業都意識到科研品牌建設的重要性,他們愿意加大研發投入和職工隊伍培訓投入,而且很多院校都想到一些好辦法。比如浙江紡織職業技術學院與雅戈爾、杉杉聯手創辦的培訓課程十分機動靈活,很受企業歡迎。”倪陽生說。
同時,一些紡織類職業院校多年前就實行學歷和非學歷并舉,培訓長短期結合。據了解,現在這些職業院校在校學生和非在校學生人數大體相當。倪陽生表示,現在用人單位和院校的聯系比過去緊密,學校不但搞現場招聘會,還對畢業生的去向進行跟蹤調查,通過這些渠道能及時反映出用人單位的要求,以便學校調整教學計劃,培養適合社會需求的人才。
多方出擊 “質”為根本
圍繞教育質量的提高,中國紡織服裝教育學會十分注重對技能人才的培養。一方面推動校企合作,另一方面推動一些地區建立職業教育集團、職教聯盟,讓高職院校、中職院校和企業參與教學,實現“教中學”、“學中做”、“做中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通過這些努力,近年來職業教育領域的紡織服裝畢業生供不應求。
另外,根據各大院校的職業教育優勢,教育學會推動建立了6個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側重產業集聚地、集群培養培訓。
據倪陽生介紹,面對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化,教育學會從2010年響應教育部號召啟動了“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面向未來、面向國際、面向工程,培養動手能力比較強的學生。現在,一些學校的工程專業被列入試點,采取了3+1模式(3年在校學習,1年到企業頂崗實習)。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實行雙導師制度,由學校導師和企業導師共同培養,使得學生的畢業論文和畢業設計都是切實可行的。
倪陽生特別提到,現在學校都很重視教職團隊和科研團隊的建設,這一點通過教學成果評審活動可見一斑。從2009年開始的教學成果評審工作得到了院校的熱情支持,一些教師參與教學改革的積極性提高。
另外,技能大賽的開展對教育質量的提高也起到了推動作用。在倪陽生看來,與其他行業不同的是,紡織行業的技能大賽更加注重交流。高等院校的職業技能大賽涉及服裝設、模特、紡織外貿跟單、面料設計、紗線設計、花樣設計等項目。職業院校則面對行業關鍵崗位進行面料檢測、服裝立體裁剪、打版制作、面料設計等競賽項目。經過這些訓練,包括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綜合素質都得到了提高,受到企業的大力支持。
紡織強國建設離不開人才支持,作為紡織行業的人才培養引導機構,中國紡織教育學會開展了諸多工作,倪陽生在對既有成果感到欣慰的同時,也對未來充滿信心。他告訴記者,按照《建設紡織強國綱要(2011~2020)》的要求,未來5年,紡織行業的技術人才數量要快速提升,這既是行業的目標,也是教育學會未來一段時間的重要任務,學會將多方出擊,推動紡織人才培養快速實現數量和質量的全面提升。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