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射陽縣:棉花大縣何以植棉面積越來越少
江蘇省射陽縣素有“棉花大縣”之稱,自1988年棉花產量首次突破一百萬擔、成為全國棉花總產量最高的縣之后,又多次取得年產皮棉百萬擔以上的良好業績。特別是從2000年到2008年連續9年,棉花產量都在100萬擔以上,最高的2004年還突破了200萬擔。按照新的行政區域口徑統計,那幾年全縣棉花的種植面積基本都在60萬畝以上。但從2009年開始,全縣棉花生產的局勢發生了一些變化,植棉面積大幅減少。縣棉花協會調查,2009年全縣的棉花面積只有50.2萬畝,比2008年縮減了近15萬畝,2010年比2009年又減少了近5萬畝,使全縣的棉花總面積降至45.2萬畝。盡管在2011年受上年棉價暴漲、植棉收益大幅提增的刺激,棉農的植棉積極性普遍高漲,棉花面積出現了恢復性增長,達到52.5萬畝,比上年增加了7萬多畝,但這種局面未能延續。受2011年棉花收購價格大幅下跌、植棉收益驟降的雙重影響,今年全縣的棉花面積再度回落。縣棉花協會6月上旬在棉花營養缽育苗移栽全部結束以后的復查統計,只有35萬畝,比2011年減少了17.5萬畝,減幅超過了30%。與2008年前近10年年均植棉65萬畝的面積比,減少了30萬畝,減幅高達45.16%。棉花與水稻的面積比也由2008年前的1:0.78變為現在的1:1.58。隨著植棉面積的減少,棉花總產量也在萎縮。從2009到2011年全縣每年的棉花總產量也就在80萬擔左右,使在全國、全省的占比由前7年平均1.07%和17.37%降至近3年的0.65%和16.36%,同比幅度分別下降了39.25%和5.81%。
一個傳統的棉花大縣,何以出現植棉面積越種越少的局面?最近,縣棉花協會又做了一些調查,并結相關資料,進行了多方面的比對和分析,認為原因有很多,但除了以前也有存在或遇到過的生產條件、氣象狀況以及棉花生產投工多、機械化作業水平低等因素外,最主要的還是在近幾年植棉收入低而不穩,比較效益越來越低,棉農的植棉積極性受到挫傷的幾個方面。
一是生產成本逐年上升。縣棉花協會“棉花生產成本調查”,棉花生產總成本包括固定成本(主要是土地轉、承包或承租費用以及農村公共事業費分攤等)、物化成本(含種子、農藥、肥料、薄膜及育苗耗材)以及勞作用工投入在內。繼2008年首次超過千元以后,近3年也都在千元以上,而且年際間的增幅越來越大。2011年達到1413.3元,比2010年的1218.34元和2009年的1015.12元分別增加了194.96元和398.18元,年度增幅分別為16%和20%。其中固定成本由2009年的73.52元逐漸增至2011年的90.33元,兩年累計增加了16.81元,增幅22.9%。在物化成本中的種子、肥料、農藥、薄膜及育苗耗材分別由2009年48.3元、145.8元、79.4元和168元增至2011年的54元、182.6元、123元和22.37元,兩年累計增幅分別為11.8%、25.2%、54.9%和33.15%。活化勞動力的工本費用也由2009年的651.3元增至2011年的941元,兩年累計增幅高達44.5%。今年從棉花生產開始至今,除了固定成本沒有明顯增減或調整,物化成本除了部分生產資料的投用量沒有最終確定外,種子、肥料、農藥的實際價格都有5%-10%不等的幅度增長。尤其是棉農自投工的工日單價和雇工的工價都有較大幅度的提高和增長。根據全縣農村居民上年人均純收入測定,今年自投工日單價將超過42元,比上年增漲18.5%,而臨時雇請幫工的費用,在制缽、播種、移栽階段已開出的工價,都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5%左右。據此分析,今年全縣棉花生產成本的增漲幅度將不會低于10%。
二是植棉收入低而不穩。植棉收入主要取決于單位面積產量和棉花的收購價格。而產量的形成又受制于天氣條件和棉田的栽培管理措施及物化成本的投入。首先是產量。近3年在棉花生產期間,每年都會遇到一些影響棉花生長發育的天氣,加上大部分植棉戶家庭強壯勞力外出經營或務工,使留守老人和婦女成了棉花生產的主力軍,其中部分人員的體能和所掌握的技能又不能完全滿足棉花高產栽培的需要,對穩定提高棉花的產量都產生了一些不利的影響。縣棉花協會根據田間測產、棉農采摘交售進度及企業收購加工等方面數據統計,從2009年到2012年,棉農畝平交售籽棉的數量分別為184公斤、214公斤和191公斤,均低于在此之前近10年平均235公斤的水平。其次是棉花的收購價格。近3年棉花的收購價格起伏較大,90%的棉農又習慣于在自家門上將棉花賣給經紀人,因此棉農實際得到的價格明顯低于企業的收購價。2009年每公斤籽棉的平均價格為6.6元,2010年升至10.84元,2011年又回落到7.3元。棉農種植棉花的畝直接收入(即產值)分別為1214.4元、2319.76元和1394.3元,年際間的收入落差在1000元左右。
三、比較效益更顯低迷。射陽歷來是個農業縣,最近幾年,雖然隨著種植業結構的調整,高效農業、設施農業的種植面積不斷增加,規模持續擴大,但種植業仍以糧食和棉花為主。由于國家在連續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格的同時,又加大了對糧農的補貼標準,使之與植棉的收益差距越來越大。就射陽而言,從2009年到2011年與棉花同在秋季收獲的水稻(品種以粳稻為主,占稻谷總面積98%以上),畝產量分別為593公斤、607公斤和634公斤,市場收購均價每公斤分別為2.1元、2.56元和2.90元,高于當年國家規定的最低收購價格0.2元、0.4元和0.34元。加上政府包括水稻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業生產資料綜合補貼等在內,年度補貼標準分別為89元、104元和116.5元,而棉花生產,棉農得到的政府補貼分別只有45.3、12.1和15元。這樣種1畝水稻的總收入分別達到1334元、1658元和1955元,除去年 相對年份的生產成本768元、829元和913元以后的純收益,分別為566元、829元和1043元。很明顯,種水稻即使不考慮前茬滿種麥產量高于棉麥套種田三分之一以及國家加大農機購置補貼以后,提高了糧食生產機械化作業水平而給糧農帶來的間接收益,植棉的收入既沒有糧食那樣穩定,國家補貼又少,純收益更是大有不如。在近3年中,除2010年植棉純收益高于糧食284.5元之外,其余兩年都是糧食高于棉花,2009年高321.4元,2011年高1039元。
在調查中,一些村組干部告訴我們,土地是農民賴以生活的重要資源,盡管有一部分承包地通過流轉的形式進行了轉讓,用于發展高效農業或歸并大戶種植糧食,但大部分還是由農民自己掌控著,有些地方由于還受到生產條件的限制,只能繼續棉花種植。但這幾年棉花收益低,很難賺到錢。海通鎮南洋村的陸永飛,曾任過多年的村干部,對棉花種植十分講究,2011年種了6畝棉花,從移栽開始到采摘結束,幾乎天天在棉田里忙碌,雖然畝產籽棉達到230公斤,要比周邊鄉鄰高出20%左右,但投入相對較高,在除去以現金方式支付的各項費用后,包括自投工在內的收益也不足900元,和種玉米的收入差不多。而一畝地的玉米,投工只要5個工日就夠了,僅是棉花的五分之一,省下來的時間還可以打打短工,一天也能有80-100元的收入。因此今年又有不少農民將原有棉田改種了玉米、旱稻以及其它一些收益高于棉花的作物。
在談及穩定棉花種植時,老陸直言快語,談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一要有各級政府的重視。棉花生產雖不能和糧食生產一樣,上至中央,下到地方,都要有行政一把手負責,生產安排緊,會辦活動多,但最起碼不要單有行政分管,更要有具體負責,健全服務網絡,能正常開展一些有利棉花種植面積穩定、產量水平提高、植棉收益增加的活動,以營造種好棉花的良好氛圍,提振棉農的植棉意愿。二要加大國家對棉花生產的扶持力度。首先要繼續棉區生產條件改善的投入,逐步建立一批旱澇保收棉花高產基地。其次要增加政府對棉花的補貼項目,提高補貼標準。象支持糧食生產一樣,盡快將棉花種植列入農業生產資料綜合補貼的范圍。再次,要穩定提高棉花的最低收購價,并做好跟蹤督查工作,確保每年有可能提增的價格能大部或全部讓給棉農,三要積極探索節本、省工、優質、高產的棉花栽培體系。棉花科研機構和農技部門都要從棉種培育、栽培管理、病蟲防治、采摘加工等多個層面,認真探索能夠被廣大棉農認可和接受的各類實用技術,盡力減少棉農在棉花生產過程中的各種成本支出,千方百計提高棉花產量,增加植棉收益,以更好地調動和保護好棉農的植棉積極性,長久穩定棉花種植。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