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率改革影響服裝等制造業生存
石獅:匯率改革與制造業生存 目前絕大多數的石獅服裝企業還是使用美元作為主要結算貨幣,產品出口價格或許沒變,但人民幣升值卻使企業的生產成本相對上升。假如接了一筆10萬美元的訂單,人民幣每升100個基點,利潤就損失1000多元人民幣,服裝行業的出口利潤率則下降約6%。
黃清苗告訴記者,對于整個石獅服裝出口業來說,2008年是個轉折點,在這之前,服裝出口尚處高利潤率階段,而進入2008年后,勞動力、融資等要素成本輪番提升,人民幣匯率更是進入加速上漲期,全面蠶食著出口企業的利潤。
談到人民幣升值對石獅服裝出口的影響,石獅市紡織服裝商會會長田啟明坦言,石獅市大多數服裝出口企業是中小企業,生產勞動密集型服裝產品,主要依靠低成本優勢贏得市場,產品附加值低,利潤率普遍低于3%,加上競爭激烈,國外客戶對價格相對敏感,所以人民幣快速升值對它們帶來了直接的影響和沖擊。
田啟明不無擔憂地告訴記者,近期,巴西、阿根廷、印度等多個新興市場國家出現本幣貶值,這樣一來,等于人民幣又相對升值。而這些國家,不少產業結構與中國類似,這樣無形中會對石獅的服裝出口形成新的壓力,訂單流失不可避免。
突圍與轉型嘗試
人民幣升值大考當前,石獅服裝出口該何去何從?
針對美元結算的弊端與風險,部分石獅服裝企業嘗試采用人民幣結算,但收效不大。“用人民幣結算,等于是將匯率風險轉嫁給客戶,這樣他們肯定不干。”服裝出口大戶石獅市金利來斯服裝公司總經理吳宇巖告訴記者,去年下半年,公司與國外客戶溝通,嘗試以人民幣結算,但遭到多數客戶反對,一些訂單甚至因此流失。
一些規模較大的服裝出口公司,則嘗試走第三方金融的方式。石獅市華藝公司負責人林永東告訴記者,他們通過在香港設立貿易與結算公司的形式,將客商訂單質押給香港的金融機構,換出美元,然后再轉換成人民幣,待到與客商結算時,再將人民幣兌換成美元付給客商。
“如此一來,企業不但規避了匯率風險,而且時間一長,還可以在人民幣與美元之間形成微弱的套利,可謂一舉兩得。”林永東說。
不過,在石獅市經濟局副局長林金場看來,這種方式,大企業可行,但對于為數眾多的中小企業來說,則并不可行。首先,在香港設立與大陸工廠相對應的貿易與結算公司,有一定的門檻;其次,如果訂單規模與貿易金額過小,扣去相關的交易費用,則可能并不劃算,可操作性也差。
華僑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陳金龍認為,眼下石獅服裝業出口出現低迷的態勢,固然與不良的外貿環境相關。但更深層的原因,在于長期以來石獅市服裝出口處于粗放狀態,大量的服裝企業生產中低端產品、利潤率低,以量博微利的模式,形成了大量的產能過剩,一旦外貿大環境趨弱,行業就容易被動。
“要扭轉這種局面,整個石獅服裝業必須經歷一個內生型的轉型階段,過渡到靠品牌、設計與附加值取勝的階段上來,而這個過程,短期內難以實現。”陳金龍表示。
出口越來越不好做,不少企業也開始嘗試出口轉內銷。黃清苗告訴記者,為了擴大國內市場份額,這幾年,小玩皮公司先后注冊運作了“小叮當”“恒業”“達金”三個商標,以多品牌方式撬動內銷,取得一定效果。目前,公司的出口與內銷比例,已從3年前的8∶2調整到目前的6∶4。
在田啟明看來,出口型企業轉向內銷,也容易遭遇“水土不服”,在品牌開拓、營銷渠道等方面將面臨一系列障礙。大企業尚可行,但對于大量的中小企業來說,并不具備實力轉向。
一些服裝企業還在探索向非制造業環節轉型,以延伸產業鏈的方式突圍。記者在小玩皮公司采訪時,巧遇前來與黃清苗洽談合作事宜的貿易商楊重榮,雙方意向聯合投資,進軍兒童娛樂業。
匯率改革與制造業生存
人民幣升值,是我國匯率改革大背景下的一個現象。當前,匯率國際化被認為是金融領域除利率市場化之外的另一核心改革。由于關乎國內經濟的對外開放大局,因此,匯率改革,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依托廉價勞動力、資源、環境等要素稟賦,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中國制造”遍及全球每一個角落。由于連年的貿易順差,中國早已全面告別了改革開放初期的外匯短缺時代,累積了3萬億美元以上的外匯儲備。
客觀地看,龐大的外匯儲備,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累積了國家財富,給對外經濟安全提供了足夠的“彈藥”;另一方面,對人民幣形成了慣性、單邊向上的升值趨勢,給中國的制造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從這個宏觀層面來看,石獅服裝業出口當下的遭遇與現狀,是匯率改革大背景下對實體經濟的一個測試。可以預料的是,隨著匯率改革的逐步推進,增大匯率的波動幅度是大勢所趨,人民幣兌美元,也將逐步告別單邊升值的模式。這對于國內所有外向度高的產業與企業,都是一個不小的考驗。
經歷30多年的滾動式發展,包括石獅服裝業在內的國內傳統制造業,在創富的同時,累積了海量的產能。這些產能,除了滿足國內市場的同時,更多的,需要在國際市場上尋找空間。隨著匯率國際化的逐步推進,國內的制造業企業,在單一做制造的同時,還必須具備相應的匯率知識與應對匯率風險的工具、手段。
在國內外經濟形勢發生巨大變化的背景下,當前,國內的制造業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壓力與轉型挑戰。各級地方政府部門有必要加大組織當地的企業家進行匯率知識培訓與學習,引進相關的人才,協助企業提高自身規避匯率風險的能力,積極應對匯率波動與改革帶來的挑戰。
實體經濟是國民經濟的支撐所在,匯率波動帶來的影響還將繼續,在壓力之下堅守實業,需要企業家們的智慧與勇氣,也需要政府和社會的支持。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