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收益率現分化角逐不斷
由于銀行理財的收益定價機制為設定預期收益率的“先行定價”,而銀行對產品本金收益又保有或明或暗的兌付要求,其業績往往在理財產品發行前就已決定。
因此,本次榜單根據已披露最高預期收益率(下稱收益率)的理財產品的平均值對各家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能力進行排序,并賦予其20%的權重。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6·20錢荒”的發生,影響了全年銀行間市場流動性的供給,而這也間接的抬高了銀行理財的平均收益率,進入本次榜單的前30家銀行去年發行理財產品的平均最高預期收益率高達4.72%,較2012年高出38個BP。
收益率現分化
Wind數據統計顯示,2013年45107只理財產品的平均收益率為4.7%。考慮到銀行理財較大程度上仍無法脫離于銀行傳統業務,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常被視為發行銀行負債端市場化利率的指標反應,而從其數值的高低亦可管窺銀行資金松緊情況。
由于銀行間體量和規模的差異,不同銀行在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差異上也呈現出分化的態勢,在進入榜單的前30家銀行中,平均收益率最高和最低間相差133個BP。
其中,有中信、興業等8家銀行的平均收益率超過了5%,此外另有17家銀行理財平均收益率則集中在4.5%-5.0%的收益區間。
統計顯示,城商行和股份制銀行的收益排名較為靠前,在平均收益率排名前十的銀行中,城商行就占據6席。其中,寧波銀行以5.13%的平均收益率位居首位,杭州、中信、興業三家銀行則以5.12%的平均收益率并列第二,江蘇銀行位列第三,平均收益率達5.09%。
而并不出意料的是,資金寬裕的國有大行的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則均排名靠后,其中資金較為寬松著稱的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的平均收益率在排名中墊底,僅為3.80%,與此同時,交通、光大、上海、中國銀行等五家銀行的平均收益率均低于4.5%
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僅有3只產品預期收益率不低于6%,同時超過全部理財收益平均值4.7%的產品占比僅為27.63%。
值得注意的是,除資金寬松外,部分大行理財平均收益率較低也與境外利率較低,且被外幣理財產品的較低收益“攤平”有關,以中國銀行(含香港)為例,有217只外幣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甚至小于1%。
高收益理財集中于年底
值得注意的是,在平均收益率較高的銀行理財產品中,其多數高收益率理財并非發行于去年6月“錢荒”前后,而是較多的集中于去年年底。
Wind統計顯示,無一家銀行發行的明確投資范圍的理財產品數量超過其發行總數的一半。
無獨有偶,杭州銀行收益率不低于6%的58只理財產品中,54只的銷售起始日期為12月份,另有3只在10、11月份,而6月份發行的該類理財僅有1只。
事實上,這亦與當時年底銀行的資金壓力不無關聯,由于存款考核、保證現金充足等需求,部分銀行不得不通過提高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來完成資金募集。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股份制銀行的中信銀行則略有不同,該行去年發行收益率不低于6%的118只理財產品中,僅有58只的銷售起始日期為去年12月份,而另有48只理財的發行日期則分布在流動性緊張的6月前后。
反觀收益率排名靠后的郵政儲蓄銀行,其收益率不低于5.5%的13只理財產品中,亦有11只銷售起始日起集中在12月份,這或意味著,多家高收益率理財較多的集中于去年年底。
“和同業價格比,理財的報價通常要滯后一些,因為從發起備案到銷售,再到募集需要一個過程。”一家股份制銀行資金交易員指出,“年終效應加上春節假期在1月份月底,所以去年年底的資金成本也偏高。”
值得一提的是,短期內理財產品收益率雖同業資金松緊波動的整體趨勢或不會出現扭轉。
“目前銀行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仍然是銀行募集資金成本的體現,這就像是銀行面向個人發行的有兜底或無兜底的債權。”一位國有大行理財業務人士表示,“理財產品收益是預先設定的,收益定價權被銀行掌握,銀行始終可以根據自己的資金供需情況來決定產品的收益率。”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