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匯率市場解決經濟結構失衡
盡管存在時間上的關聯,但經濟學界對人民幣匯率所呈現出來的這種變化的解釋依然莫衷一是。有觀點認為,這是全球資本回流美國的表現;也有一些“陰謀論”觀點認為,可能是海外資本正在做空中國,或者說是中國貨幣當局主動貶值以促進出口。
但凡這些觀點,我們都無所考證。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不管是以前的升值,還是現在的貶值,人民幣確實在朝著市場化定價的方向前行,這個歷史趨勢已不可逆轉。
在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中國就開始了一輪長達十多年的出口暴增期。在這段時間,不僅中國的外匯儲備成倍上漲,經濟增長也時而出現過熱的跡象。根據國際貿易及金融理論,嚴重的貿易入超以及高速的經濟增長,必然要導致經濟體的本幣升值。然而,受限于人民幣匯率浮動非完全市場化,造成了人民幣的升值速度不能達到市場預期,因此熱錢持續流入中國,購買人民幣資產,大量的外匯儲備同時帶來天量的基礎貨幣投放,造成國內房地產等資產價格急劇暴漲,通脹形勢也一直非常嚴峻。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中國經濟結構的失衡以及種種的經濟困局,很大程度上是人民幣匯率的非市場化造成的。
面對這種困境,中國并非無動于衷。早在2005年,中國就已經啟動了匯率市場化改革,但時運不濟,就在改革按照既定的節奏推進途中,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讓改革過程暫停下來。在接下來的幾年中,我們幾乎是處于反復的經濟衰退——過熱——衰退過程中,在這種條件下,加速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無疑是非常危險的。
也許是出于不同的考慮,今年一季度人民幣的貶值,引起美國的擔憂。近日有媒體報道稱,美國財政部一位高級官員稱,美國正在密切關注中國政府對匯率政策的立場,若近期的人民幣貶值暗示了中國將背離向市場匯率機制轉變,或將引發美方的“嚴重關切”。
美方的此番言論,很顯然是誤解了近期人民幣匯率的一些狀況。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和副行長易綱近日在多個場合發表對人民幣匯率的看法均表示,中國央行正在逐步減小對匯率的日常干預,近期人民幣匯率的浮動完全是市場判斷的結果,今后不管是升值還是貶值,都將成為常態。
眾所周知,美國與中國是當今世界前兩大經濟體,而美國與中國的貿易份額又是舉足輕重的,在美國人眼里,人民幣與美元是直接的競爭關系,人民幣貶值會傷害美國產品的出口競爭力,進而加大兩國之間的貿易不平衡。
而針對這種論調,專家表示,本輪人民幣貶值主要基于對國內經濟下行的擔憂,以及美國退出QE和加息預期的增長等因素造成的,而這些因素勢必會隨著中國經濟的企穩回升,以及美國QE退出節奏的常態化,而逐漸化解。并且,隨著中國匯率市場化改革的推進,人民幣漲跌互現,雙向波動成為常態化之后,市場對人民幣的匯率變動就會見怪不怪,而來自海外的擔憂與攻擊也自然會銷聲匿跡。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