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聯手培育實戰型電商人才
隨著電商對傳統行業的影響不斷深化,作為擁有眾多傳統產業的泉州,電商的發展勢頭也極為迅猛。相關數據顯示,2013年泉州電子商務交易總額突破1000億元,比增60%,電子商務企業超過10萬家,全市70%以上的規模企業涉足電子商務。
在電商對傳統產業帶來推動效果的同時,電商人才的稀缺特別是具有實踐經驗的人才正成為影響電商發展的一大制約。以南安水暖產業為例,雖然企業近幾年發展電商的熱情極為高漲,紛紛成立專門的電商部門來發展電商,但目前只有九牧衛浴和中宇集團取得較好的成績,其他企業大多處于探索階段。其中,有經驗的專業電商人才的缺失以及對電商規則的不熟悉是一大因素。
今年,泉州成功獲批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為電商的發展再次帶來一大利好。根據《泉州市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創建工作方案》的目標:到2018年,泉州力爭實現工業電子商務銷售額6000億元,年網絡銷售額過億元的品牌100個,全市規模以上中小企業電子商務應用率90%以上;電子商務服務業產值達到300億元,培育發展10家交易額超過10億元的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商貿服務業中電子商務收入占60%。而這,也進一步放大了對專業電商人才的需求程度。
為此,近幾年除了各類培訓機構、培訓班之外,華僑大學、泉州師范學院、黎明大學等高校都已開設電子商務課程;鞋服、紡織輔料、茶葉等行業也都開始通過多種方式培育電商人才。以安溪為例,今年推出財政補貼學費的政策,每年支持200人次上淘寶大學,每人次補貼2000元。“根據市場的實際需求,今年培養的電商人才,將從過去的創業型人才向就業型專才過渡,打造適宜團隊作戰的技能型電商緊缺人才。”安溪縣電子商務協會會長郝健佐表示。
近期,晉江市鞋都電子商務中心與黎明大學、泉州理工學院等高校進行校企合作,聯合開辦電子商務課程,以商戶到校授課、學生到店實踐的方式,為晉江鞋服行業培訓具有實際電商經營經驗的人才,這也是以校企合作的方式,探索培育實踐型電商人才的一次嘗試。
晉江鞋都電子商務中心招商部經理盧雙雄告訴記者:“近年,為了填補電商人才的缺口,泉州的不少院校開設了電商專業,但由于缺乏實踐積累,使得學生只懂得理論,在正式入職后,還需要企業進一步培訓,不能滿足企業的實際發展需求。而對此,泉州的高校有著同樣的憂慮,所以我們與高校討論之后,希望通過派商戶到校傳授經營經驗、幫助學生創立店鋪,以及學生到店實踐的方式,幫助學生從理論走到實踐,進一步培育具有從業經驗的電商人才。”
而記者在采訪中,“實踐經驗”也是最常被電商企業提到的詞語。泉州夢達商貿有限公司負責人張玉瑜就表示:“很多電商專業的學生畢業后,擁有一定的理論知識,但在實踐經驗方面完全是一張白紙,不能快速滿足企業的用人需求。而這種校企合作模式,學校方面希望給學生提供實踐活動;而我們在實踐過程中,直接讓學生參與到日常經營中,通過這樣的方式為其培育電商經驗。而這些學生在今后,就擁有直接從事電商相關的工作能力與經驗,更容易被企業所接受。”
隆億鞋業商貿負責人林輝國,在暑假期間就吸取了5個學生到店實踐。他向記者介紹說:“為了培訓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我們除了派有經驗的工作人員到學校為學生授課,并幫他們建立自己的商鋪之外,還在暑假期間直接讓他們加入我們的運營團隊,在實際經營操作中學習。學生們在操作中肯定會碰到很多問題,而這些問題在我們的幫助下解決之后,就轉化為他的經驗,他的認識會更加深刻。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幫助他建立解決的方式以及經營的思路。”記者隨后也采訪了兩名前來參加實踐的黎明大學學生,她們表示:“剛開始的操作有點困難,老師教的理論,自己在實際去操作的時候會發現很多困難。比如說一些要點會記不住,感覺很煩躁,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慢慢就有一定的進步。”
這樣的校企合作只是一個開始,尚需時間的積累與檢驗,特別是電商這一發展變化迅速的事物。盧雙雄就表示校企合作要看得長遠些,他說:“進行校企合作,并非是通過幾期培訓班就可以,而是一種長期、持續性的合作,特別是如今電商人才缺口巨大的情況下。此外,電商也并非一成不變。以淘寶為例,它的規則一直在變化,再好的學校,電商專業做得再好,它都沒有辦法及時地更新這些淘寶規則。而我們之間的長期合作,正好補足了這一塊短板。”
而且,這種模式對合作雙方都有著較高的要求。以學校為例,如果對電子商務并不重視,只是作為一個宣傳特色的話,這種合作的意義就不大。不過,從目前與泉州各大高校的合作來看,他們對這一項目極為重視,有安排專業老師、主任甚至校領導與鞋都電子商務中心、企業等直接對接,有的學校特意修改了教學大綱,并成立了一個獨立的基金。而對參與的商戶來說,他們現階段并不存在任何收益,反而要支付商品資源、培訓人員等方面的付出。
此外,這次的校企合作主要集中在鞋服行業,培育的也是針對鞋服行業的電商人才。雖然電商存在著一定的共通之處,但各大行業之間需求的電商人才有一定的差異。因此,對泉州來說,校企合作的模式可以說是一次積極的嘗試,但如何進一步推廣到其他行業上,仍需要政府、行業、高校、企業等多方面的嘗試與推動。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