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解實體經濟之渴需要改革的“源頭活水”
兩次定向降準、放開貸款利率、設立民營銀行、增加存款偏離度考核……為緩解企業融資難題,近期一系列金融領域改革舉措接連出臺,金融體系向更加市場化的方向邁進,支持實體經濟的能力不斷增強。
“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結構轉型的關鍵期,部分企業經營困難,金融支持十分重要。把錢用在刀刃上,以資金投向引導企業注重實體經營,防范和化解潛在風險,既是金融業的社會責任,也是金融業持續發展的可靠保障。”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說。
數據顯示,截至二季度末,銀行業金融機構涉農貸款余額22.5萬億元,同比增長16.6%;用于小微企業的貸款余額19.1萬億元,同比增長16.9%;用于信用卡消費、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領域貸款同比分別增長37.4%和44.2%,以上各類貸款增速均高于同期各項貸款平均增速。
更好地扎根實體經濟,需要改革我國銀行業的內部結構,增加為中小微客戶服務的中小銀行。長期以來,我國銀行業以大中銀行為主,大銀行的逐利性使其天然地愿意服務大客戶,難以滿足小微企業的要求。
9月底銀監會批復同意浙江網商銀行和上海華瑞銀行兩家民營銀行籌建。加上兩個多月前批復前海微眾銀行、天津金城銀行、溫州民商銀行籌建,首批試點的5家民營銀行已全部獲準籌建。
業內人士認為,網商銀行等民營銀行的籌建,在推出新產品、引入新模式、加劇市場競爭的同時,會給小微企業融資帶來新的支撐。
以金融促進實體經濟發展,需要改變我國經濟過度依賴間接融資的局面。我國銀行業總資產160多萬億元,占中國全部金融資產的90%以上,經濟發展高度依賴于銀行信貸。直接融資嚴重不足,成為掣肘中小企業融資的重要原因。
在金融促進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銀行只是渠道之一,還要依托股票、債券市場以及海外渠道,建立成熟、多層次的資本市場。成熟、發達、多層次的資本市場能夠讓市場機制最好地發揮資源有效配置的作用,讓資金直接流向優質企業。
加拿大金融機構監管署副署長丹尼爾·馬克·澤爾默說,從加拿大國內看,商業銀行、合作型銀行以及保險等金融機構可以共同為企業提供融資,這將使企業資金的來源更加多樣。
以金融促進實體經濟,需要監管者平衡風險管控和支持實體經濟之間的矛盾。當前,我國經濟正經歷周期性調整,不良貸款增加成為當前銀行業面臨的考驗。數據顯示,2014年上半年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余額為6944億元,較去年末增加1023億元;不良率為1.08%,較年初上升0.08個百分點。從行業分布來看,上半年銀行不良貸款增量主要來自于鋼貿和小微企業。而小微企業正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活力和潛力所在。
“控制風險與支持實體經濟之間如何進行平衡,始終是監管的難點。”中國銀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楊再平說,雖然我國銀行不良貸款率仍在可控范圍,但不能掉以輕心。一方面要對存量進行化解,另一方面對增量進行控制,支持實體經濟要有所甄別,選擇有效的企業信貸需求,讓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作用真正發揮出來。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