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購買力平價計算GDP存在局限
IMF數據如何得出
購買力平價理論是20世紀初瑞典經濟學家古斯塔夫·卡塞爾提出的著名匯率決定理論。購買力平價是指,兩種貨幣之間的匯率決定于它們單位貨幣購買力之間的比例。購買力平價理論認為,本國人之所以需要外國貨幣, 是因為這些貨幣在外國市場具有購買力, 可以購買外國人生產的商品和勞務;外國人之所以需要本國貨幣,則是因為這些貨幣在本國市場具有購買力, 可以購買本國人生產的商品和勞務。因此,兩國貨幣的兌換比率由兩國貨幣各自所具有的購買力之比決定。購買力理論的基礎是在自由貿易下,全球的同一種商品是等價的,它假定商品、勞務的流動不受關稅、配額等因素的影響,也沒有考慮不同國家商品的差異性。
IMF以PPP為貨幣轉換系數,把一國的GDP轉換成以某一基準貨幣表示的GDP。IMF對這一轉換系數以及基于這一轉換系數計算GDP的確定依據來自國際比較項目(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Program ,簡稱ICP)。ICP是由聯合國統計委員會、世界銀行等主持的一項跨國比較體系,旨在提供GDP及其組成部分的國際一致價格和數量。它通過價格調查并利用支出法計算的GDP作為基礎,測算不同國家貨幣購買力之間的真實比率。ICP每六年進行一次調查,收集各國對最終產品(包括消費品、消費服務、政府服務以及資本品)的支出及價格,以計算PPP。
ICP的PPP含義是,如購買按一種共同貨幣計價的、可比籃子的貨物和服務(一般是美元),需要多少單位的一國本國貨幣。大體上講,PPP相當于使本國貨幣與美元具有同等購買力的匯率。ICP提供基準年(最新發布的基準年是2011年)的PPP,除基準年以外的其他年份,IMF遵循標準方法,利用基于GDP縮減指數的相對通脹率,外推得到其他年份的PPP,并據此計算出各國可比較的GDP。
通過IMF公布的數據,比較中美基于購買力平價計算的GDP以及基于市場匯率計算的GDP,可以看到,兩種計算方法的比較結果差異巨大。2014年,中國基于購買力平價計算的GDP將首次超過美國約2000億美元,達17.63萬億美元。而同期中國基于市場匯率計算的GDP預計為10.36萬億美元,遠低于美國的17.42萬億美元。
購買力平價法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從購買力平價法的合理性看,市場匯率短期波動性較大,容易受到國際投機行為以及政府干預的影響,因此基于市場匯率的國際比較可能是不穩定甚至是誤導的。使用市場匯率來比較一個發展中國家與一個高收入國家的經濟總量,發展中國家的經濟通常會被低估。這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一些基本的不可貿易產品和服務通常在發展中國家比較便宜,諸如食品和醫療,它們的價格由本地市場上決定而非國際市場上決定;二是由于流動性或者其他風險因素,發展中國家的貨幣匯率通常被低估。而使用購買力平價方法能夠比較不同國家的產出和居民的實際購買力。
然而,購買力平價法統計具有局限性。ICP中購買力平價的計算思路是,在各國支出價格調查的基礎上,首先計算對比過每一種商品的價格對比,即單個商品的PPP;然后,利用特定的方法,計算同一基本類商品的價格對比,即基本類PPP;最后,利用特定的方法,綜合基本類商品的PPP,形成綜合PPP。基本類PPP及綜合類PPP的計算方法十分復雜,計算結果對這些方法的選擇十分敏感。此外,購買力平價對商品和服務的不可比性,以及在質量上的差異性也無法體現。總的來說,購買力平價較適合經濟發展水平相似的國家之間進行比較。
應當指出的是,購買力平價反映居民實際生活水平而非國家整體實力。學術界一般共識是,基于PPP計算的人均實際GDP是判斷一國生產力的最好標準。使用購買力平價能夠更真實地反映居民支出實際可購買到的商品和服務數量。因此,采用購買力平價來比較兩國實際生活水平差距有一定合理性,但用來比較兩國經濟的實際規模則具有誤導性。美國企業研究所經濟學家德里克·西瑟斯甚至認為,在任何時點、任何國家之間用購買力平價來比較GDP總量并沒有太大意義。
購買力平價反映國內購買力而非國際購買力。研究表明,市場匯率容易受到短期沖擊的影響而常常偏離PPP匯率,并且從長期來看,市場匯率向PPP匯率收斂的速度也比較緩慢。而在國與國的貿易交換過程中,使用的是市場匯率。相比而言,一個國家對外購買力的高低更依賴于市場匯率。此外,導致發展中國家基于購買力計算的GDP偏高的食品、醫療等商品和服務,多屬于不可貿易的本地化產品,也無法轉換成為國際競爭力。
告別“唯GDP論”
我國經濟取得了高速發展,但仍然面臨底子薄,發展質量不高、發展不均衡等問題, 需要理性客觀地看待“中國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PPP是一個進行國別比較的方法,這一方法具有一定局限性,并不能準確反映兩國綜合實力的對比,需要正確認識和判斷中國當前所處的發展階段,以提高國家綜合實力為目標,轉變以GDP為導向的思想,盡快設計和提出科學的政府考核體系,切實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其一,既要看增量,也要看存量。GDP是一段時期內國內創造出的商品和服務的總和,是增量的概念。而國家富強、人民富裕需要通過多年的積累。與歐美國家近百年的財富積累相比,一年的GDP規模超越美國無法說明中國經濟已經超過美國,尤其這個“超越”還僅體現在PPP的計算方法上。
其二,既要看總量,也要看人均。我國的人均產出依然較低。通過對中國、美國、德國、日本、俄羅斯、印度的人均GDP對比,可以看到中國的人均GDP僅高于印度。人均GDP的低下一方面反映我國勞動生產效率不高,另一方面,也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絕對值仍然較低。
其三,既要看增量,也要看質量。只有增量而沒有質量,只能帶來低水平的重復建設,造成資源的大量浪費,而無法形成財富的有效積累。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增長依賴資源消耗性的粗放型增長,科技含量低,資本投入的回報率日益降低。經濟結構不合理、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突出,制約著下一步的經濟發展。國家和企業大而不強,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尚遠。
其四,既要看經濟,也要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已經帶來嚴重的環境問題,環境負荷已經達到極限,空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治理刻不容緩。法制建設、政府治理機制、社會管理體制的水平還比較落后,改革與完善尚需一定的過程。
其五,既要看國內,也要看國外。GDP是一定時期內國內商品和服務的總和,GDP反映生產能力;國民總收入(GNI)是一定時期居民收入的總和,反映國民的富足情況。巴西、中國、俄羅斯的GNI略低于GDP,德國、日本、美國的GNI均高于GDP。這與發展中國家是資本輸入國、發達國家是資本輸出國相一致。我國人均GDP水平已經達到資本輸出的條件,并且正在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資本輸出的能力和機制都將大大加強,融入全球經濟的程度將不斷增大,未來的關注重點可能需要從GDP轉向GNI。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