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琳:“老鼠倉”為何屢禁不絕
這幾天,管理層重罰涉嫌“老鼠倉”基金公司的消息引起社會關注。有報道稱,一旦確定利用未公開信息非法交易獲利,首批4家基金公司將被暫停3至6個月新業務。顯然,與過去只罰個人不罰公司相比,這一“巴掌”拍出一片點贊。
從責任界定來看,自2009年“老鼠倉”入刑以來,監管部門對這一行徑的查處力度雖不斷攀升,但處于證據鏈條重要環節的基金公司往往總能置身事外。“基金經理的個人行為與本公司無關”,往往成為公司與“孩子”撇清關系的慣用臺詞,最終賠了錢財又擔責的總是那些“倒霉孩子”。今后,如果將對公司處罰常態化、機制化,將實現對“老鼠倉”責任界定的突破,倒逼基金公司進一步加強內控、規范管理,形成全員共同承擔資產管理風險的良好機制。
從行業長遠發展看,誠信經營是資產管理行業的安身立命之本。基金公司、基金經理離開誠信去談“受人之托,代人理財”,即便有再優秀的理財技能、再高的收益、再牛的營銷手段,也無法贏得投資者的信任。
當然,光靠“拍板子”、“罰票子”顯然還不夠,“老鼠倉”屢禁不絕說明其潛在的誘發因素仍舊沒有根除。一方面,基金經理、投資總監們自恃身懷資產管理絕技,有更大、更高的名利訴求卻得不到引導和滿足,這一點僅憑打壓和道德約束難以長久管控。另一方面,基于行業本身特點,真正在基金公司“說了算”的人往往是大股東和董事長。在協調股東、基金持有人和基金公司三方利益時,基金經理這個“配角”一般處于比較尷尬的境地。很多有能力的基金經理在晉升、考核壓力下,不通過熬年限、拼資歷很難脫穎而出。長此以往,他們中的一些人開始琢磨通過“歪路”賺錢,有的則干脆“用腳投票”。
資管行業屬于輕資產行業,其特性決定了人才是最寶貴的資源。如何真正留住人才,促進全行業從業人員有干勁、棄“邪念”、謀發展,是根除“老鼠倉”最需要思考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部分基金公司探索員工持股激勵機制,鼓勵基金經理在一定條件下炒股 ,實際上打消了不少人內心里通過“老鼠倉”獲利的念頭。放在更廣的范圍思考,部分基金公司施行“種子基金”計劃,破格提拔年輕人才,給予其更高薪水和更好待遇,從根本上消除了“老鼠倉”發育的土壤,是“滅鼠誅心”的良策。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