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資本市場:2016年注定不平凡
新年的首個交易日,既是熔斷機制正式生效的日子,也是其開始“發威”的日子。1月7日,熔斷機制再次“顯靈”,該交易日僅僅只交易了15分鐘,也創造了A股市場一項全新的紀錄。因負面影響大于正面效應,熔斷機制被叫停,成為“最短命”的一項制度創新。
從1月4日至11日,短短的6個交易日內,上證指數再次出現“斷崖式”下跌,其中,1月4日、1月7日、1月11日分別下跌6.86%、7.04%、5.33%,千股跌停的慘況再次出現,千萬中小投資者也在痛苦中煎熬著。1月12日,上證指數盤中跌破3000點的整數關口,市場的弱勢不言而喻。
股市再現暴跌,凸顯出市場的脆弱性,也與去年發生的股災不無關系。去年6月中旬至8月底期間,A股市場發生股災,其慘烈程度為股市誕生以來所罕見。雖然有監管部門的強力救市,但短期內股指的跌幅卻高達45%。股市暴跌,各路資金蜂擁出逃,否則,等待投資者的或許將是更低的價位,其虧損也將愈加嚴重。股災后遺癥也在新年股市大跌中暴露無遺,像持續暴跌、千股跌停,以及投資者幾近不計成本拋售股票的行為等,均是受到去年股災的影響產生的,再加上熔斷機制的“磁吸效應”,市場風險無形中被進一步放大。
事實上,市場頻現暴跌,本質上是投資者信心嚴重缺乏的表現。其實,A股市場從來就不缺乏資金,倒是投資者對市場常常缺乏信心。試看哪一輪牛市行情,不是在巨額資金的推動下走向輝煌?試問哪一輪熊市,不是投資者紛紛棄市而逃?“牛”短“熊”長成為A股市場最真實的寫照,本質上是投資者對市場缺乏信心的表現。
市場信心是如何被蠶食的,或許我們通過監管部門出臺的相關規章制度就能從中看出些許端倪。如2014年10月份,中國證監會正式發布了《關于改革完善并嚴格實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見》,《退市新規》的最大亮點不是主動退市制度,而是實施重大違法公司強制退市制度,包括欺詐發行公司與重大信息披露違法的公司。顯然,無論是欺詐發行還是重大信息披露違法行為,都屬于嚴重的違規違法行為,對于這樣的上市公司,理應堅決將其掃地出門。
但《退市新規》同時規定,違規公司在證券交易所作出終止公司股票上市交易決定前,全面糾正違法行為、及時撤換有關責任人員、對民事賠償責任承擔作出妥善安排的,公司可以向證券交易所申請恢復上市。并且,證券交易所應當在規定期限內作出同意其股票恢復上市的決定。前后矛盾的規定,監管部門無異于在關上一扇門的同時,又為違規公司打開了一扇窗。
投資者對市場沒有信心,實際上是被逐漸蠶食的結果。顯然,上述制度都存在重大漏洞,不僅不能起到保護投資者的作用,更無法提升投資者對于市場的信心,而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
監管部門允許違規公司恢復上市,其出發點無非是為了保護違規公司投資者的利益,避免股市發生震蕩,但此舉在保護了少數投資者利益的同時,實際上也“縱容”了違規者的行為,使其得不到應有的懲罰,也沒有讓其付出應有的代價。市場上將會出現鋌而走險者,而最終將是整個資本市場以及更多的投資者為之埋單。
又如今年1月8號上市公司大股東與董監高的禁售令到期,為了防止大股東與董監高減持對市場形成沖擊,證監會于日前發布了《上市公司大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的若干規定》,像上市公司大股東通過證券交易所集中競價交易減持股份,需提前15個交易日披露減持計劃。并且,大股東在3個月內競價交易減持股份數,不得超過上市公司股份總數的1%等規定無疑是有的放矢,但對于大宗交易卻只字不提。
而數據顯示,大宗交易才是上市公司大股東減持的主要方式,并且,通過大宗交易,大股東可以實現過橋減持,可以化整為零進行減持,還可以規避稅收。顯然,減持新規為上市公司大股東減持套現留了后門。大股東減持仍然擁有減持通道,這樣的規定又有什么意義呢?又如何能提振市場的信心?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