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宏觀經濟政策適度放寬松有可能
供給側政策與需求側政策,我不認為存在誰勝出的問題,這兩方面都很重要。其實大多數需求側的政策,主要是宏觀政策、短期政策,它其實更多的是平衡經濟。而供給側改革,更多地考慮如何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可持續的生產率的提高和技術進步,所以它可能是一個更長期性的政策。
有經濟學家認為,中央提出供給側改革,意味著此前“通過增加投資刺激需求來拉動經濟增長”的思路有所轉變,因此貨幣政策會相對收縮。這種說法是沒有根據的。
在發生全球性經濟危機的時候,討論供給側的政策是沒有意義的,那時需要的就是反周期、穩定宏觀經濟的政策;但我們現在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我們考慮的是中國經濟還能不能持續增長五年、十年甚至更長時間,這時候考慮供給方面的政策是有意義的。
首先,現在貨幣政策并沒有特別寬松,目前實行的一直是穩健的貨幣政策。其次,這兩個問題并不在同一個維度上。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用于解決短期穩定的問題,比如經濟下行壓力過大,將貨幣和財政政策用于經濟的短期托底、穩增長;而供給側的政策,通常用于解決中長期增長的可持續性問題。
不過,在重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情況下,將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刺激暫緩,這的確是一種可能性;而同時存在的另一種可能性是需要推進供給側改革。
比如,一些產業需要重組,意味著短期內經濟增長下行的壓力可能會進一步加大,因為需要人為關停部分企業,那么原來有的就業和生產,現在都沒有了。當然,這些生產和就業本身都是無效的。但即便如此,把它們人為關停,經濟活動就變得更少。此時,為了配合改革,以及實現保持經濟平穩過渡,將短期宏觀經濟政策適度放寬松一些,也是有可能的。
兩年前的改革方案(指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出來后,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曾經做過一個測算,發現如果所有的政策都能完全實施的話,對于長期經濟增長是有益的——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可以提高兩個百分點。
但它同時發現,在短期內,這個改革會讓經濟增長下降0.3個百分點。即調整和重組在短期內,是會讓經濟活動有損失的。因此,經濟結構改革,包括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般是改革政策(例如關停“僵尸國企”等)與宏觀政策之間的協調,它是多層次、多維度的,而不是簡單的一個方面。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