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政策總是在“穩增長”和“調結構”之間搖擺
在中國經濟發展和改革進入新常態以來,經濟政策總是在“穩增長”和“調結構”之間搖擺。如果把調結構放在前面,就要容許比較低的增長和增長波動,痛下決心調整結構。但在決策者那里,穩增長和調結構都很重要。盡管從理論上說,兩者并不矛盾,但在實踐層面,兩者往往出現問題。結果,一些時候或者一些領域,政府出臺各種政策來刺激增長;但在另一些時候,政府又傾向于出臺結構調整的政策,兩類政策經常出現矛盾。
到今天,人們對“供給側改革”的概念基本上有了共識,那就是在穩定經濟增長的前提下實現結構的調整。但是,這個共識似乎并沒有解決中國經濟所面臨的實際問題。前段時間,有權威人士強調中國經濟的“L”型增長。但是,這個底部有多低呢?底部是否能夠穩定?如果底部一直往下掉,并且不能穩定下來,中國經濟的未來就具有相當大的不確定性了。各方重新討論中國是否會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問題,就是對這種不確定性的反應。
為什么會造成這種情況?中共十八大三中全會,做了指導中國下一步經濟改革和發展的頂層設計綱領。三中全會的宗旨,就是要讓市場起決定性作用,政府起更好的作用。在具體政策決定和實施過程中,有沒有偏離三中全會所確定的方向?“供給側改革”界定了五項主要內容,包括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在實踐層面,這些改革內容有沒有實施下去呢?
這五項內容,基本上可以合并成兩大項。其中“去產能”和“去庫存”在本質上說是同一件事情,而“去杠桿、去成本、補短板”從本質上說也是同一件事情,即都是要進行體制改革。
一些經濟政策在實施過程所出現的弊端顯而易見。就前兩項來說,實際政策有兩方面,第一是要關掉一些企業,甚至不惜用行政手段來關閉產能過剩企業。第二是尋找產能輸出的辦法,主要表現為“一帶一路”。前者是減少供給,后者是尋找新的需求。這兩項很正確,但問題在于“城鎮化”的概念怎么就消失了呢?城鎮化是“去產能”的最有效方式。今天很多領域的產能,是過去大規模城鎮化的產物。十八大之后的一段時間里,也是一直強調把城鎮化作為新的經濟增長支點的。為什么現在就不再強調能夠去掉大量產能的城鎮化了呢?
問題在于城鎮化的方式沒有轉型。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都樂意蓋大樓、造鬼城,但對其他方面的城鎮化要不缺失知識,要不缺失動力。盡管一直在強調新型城鎮化,但不知道什么叫新型。實際上,從一些城鎮化非常成功的國家的經驗來看,這并不難,就是要把城鎮化置于經濟從數量經濟到質量經濟的轉型過程之中。
供給側改革的第二大方面即體制改革也有兩個具體的方面,一方面是去制度成本(杠桿),另一方面是提供新的制度供給(補短板)。但這兩方面的實際作為都出現很大的問題。就去制度成本來說,行政審批權算是重要一項。但權力不僅沒有下放,反而搞得更加復雜了,因為各級官僚機構變相地增加制度成本。今天大多數企業家感受生意越來越難做了。如果考慮到官僚機構不作為的因素,制度成本更高,因為企業批件放在政府官員那里,沒有人沒有處理。
更為糟糕的就是制度供給過度甚至是錯誤的制度供給。這尤其表現在金融方面,中國的金融經濟已經完全演變成金融投機性操作。中國一方面已經成為外國資本的受害者,但現在自己的金融操作也開始加害自己的企業。在很多領域,中國的一些龍頭企業已經無聲無息地被外國資本收購。各種收購更像“買斷”,因為被收購之后不僅沒有發展,而是出局了。相比之下,中國企業到西方的收購有多么困難。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都會受到西方政治的阻撓。中國政府在外國企業收購中國企業方面,沒有有效的制度供給,不用說是經濟利益問題了,很多方面連國家安全觀念都沒有。
自我加害方面又怎樣呢?今天層出不窮的金融公司在大量地收購著優質民營企業。金融企業本來是要促進實體企業的,但結果剛好相反。大量的資本從實體企業流向金融企業。這本身就制約了實體企業的發展,金融企業反過來收購民營企業更是毫無理性。國企應當幫助民營企業的發展,而不是摧毀民營企業。
互聯網金融創新更是在漂亮的話語下隱藏著無窮的危機。早期出現的溫州融資方式(例如吳英方式)都比現在P2P方式要有效,因為溫州方式在熟人社會進行,互相有信任,但類似P2P的方式促成的欺騙方式可以行天下,沒有人可以監管得了。金融和互聯網領域這幾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但投機和欺騙氣氛無疑已經彌漫整個國家,以至于人們開始把經濟稱為投機經濟。
國有企業領域的制度供給更成問題。國有企業很重要,理論上把國有企業做強做大并沒有錯,但不能把國有企業過度政治化和意識形態化。例如整個東北已經飽受國有企業過多之害,沒有民營企業的空間,國有和民營兩者發展不平衡,衰落變得不可避免。今天很多地方國企虧本,政府要用財政或者其他方式支撐其活著。地方政府扶持國企,無非是因為地方國企聽話,對官員及其家庭(而不是對社會)有利可圖。很多地方國企實際上是可以民營化的,因為民營企業也是政府的稅基,政府可以從稅收制度等入手來管理民營企業。現在地方政府只是簡單地把雞蛋放到自己的籃子里,而不管自己的籃子能否孵化出小雞來。
國有資本現在在公共私營合作制的幌子下,大舉侵入民營企業領域,但國有企業只會炒作房地產、金融。民營企業空間不僅沒有增加,而且大減。這也就是這些年民營企業紛紛出走的大背景。如果繼續下去,必演變成上世紀50年代那樣的“公私合營”。今天名義上是市場經濟,錢說了算,但國有金融企業的錢來自國家,有堅強的后盾,沒有任何民營企業能夠和國企競爭。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