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政策的最新動向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英國脫歐公投作為今年上半年最重要的政經事件之一,本是英國保守派政府向歐盟進行討價還價的籌碼,可惜天不遂人愿。可以說,隨著特蕾莎·梅就任英國新首相,脫歐事件在政治層面上所造成的不確定性已暫告一段落,但在經濟上的影響卻在逐步發酵,整個市場投資人士正在密切關注其對全球金融市場帶來的不確定性,尤其是三大央行議息會議召開在即,其貨幣政策的最新動向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脫歐事件對全球的影響可從短期和長期兩個角度來看:短期是由于市場預期急劇轉變所導致全球股票市場、外匯市場以及衍生品市場巨幅波動所引發金融海嘯的沖擊。長期而言,是對倫敦作為全球金融中心地位的挑戰,對歐洲區內貿易格局的影響,以及歐洲一體化進程的嚴重挫折所帶來各大經濟體此消彼長的博弈。
對于脫歐發生地的英國來說,降息預期早已傳得沸沸揚揚。但7月18日,英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MPC)會員馬丁·威爾(Martin Weale)卻發表講話稱,他尚不能決定是否將在下月央行會議上支持降息。馬丁·威爾表示英國退歐公投的影響尚不確定,意味著在調整政策以前需要看到更明確有力的證據。而此前的7月14日,英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舉行的議息會議則宣布,英國央行將維持基準利率在0.5%不變,并維持資產購買計劃規模在3750億英鎊不變,并未如外界廣泛預期的那樣逾7年來首度降息。這表明脫歐事件對英國的短期沖擊已告一段落,對全球中長期的沖擊效果目前處于各大央行的觀察期中。
而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各央行都程度不同地實施了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托底實體經濟,效果雖好壞不一,但有一點是確定的,最壞的時期已經過去,現在各國央行考慮的是如何呵護各自經濟走出泥潭,盡快步入經濟發展的常態。因此三大央行議息的最新動態,尤其引人關注。
而對歐元區而言,歐洲現已深陷泥潭。不但有近憂更有遠慮,眼前最直接的困難是來自英國脫歐對歐洲本已疲弱不堪的金融體系沖擊,其中以對銀行業為甚。據測算,未來3年由于脫歐將導致歐元區經濟增速或下降0.3至0.5個百分點,對一直拖累歐盟的歐債危機而言,是舊傷未好又添新傷。
這一新傷很可能是壓塌歐盟的最后一根稻草。自從歐洲央行推行負利率政策以來,歐洲銀行盈利能力已受到嚴重影響。作為歐洲銀行代表的德意志銀行營業收入有19%來自于英國,在6月30日的美聯儲壓力測試中德意志銀行沒有通過。如果歐洲經濟不能走出低迷繼續惡化的話,德意志銀行作為歐洲銀行系統這個鏈條上最不穩定的一環,將會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從而導致系統性風險。因此,為了挽救銀行業,歐洲央行不得不加大寬松的力度。
從長期來看,歐洲經濟前景將受到負面沖擊。2016年歐元區各國的經濟仍無起色,加之量化寬松政策不見起色,而脫歐后的英國經濟增速放緩,將對世界產生負面外溢效應,加重國際經濟大環境的艱難程度,歐元區或許再一次會面臨新一輪的經濟危機。因此,無論是為了短期解救銀行,還是長期作為經濟復蘇的措施,在7月的議息會議上,歐洲央行有很大可能會擴大寬松政策:要么推行進一步的負利率政策,要么加大QE的規模。
目前美國經濟是全球經濟體冷暖的風向標,因此美聯儲的一舉一動對全球經濟都有著深遠影響。從歷史來看,每次美元加息周期都對全球經濟造成重大調整,而影響美聯儲加息的主要因素有三個:就業市場、通脹率和全球經濟環境。
從就業市場來看,美國勞工部的就業報告顯示,6月份非農就業人數增加28.7萬,與5月份就業人數僅增加1.1萬的慘淡數據相比,6月份該數據實現了反彈。綜合這兩個月的數據,就業人數平均每月增加14.9萬,與美聯儲官員認為維持失業率低于5%所需的就業增速大致相符。而此前公布的美國制造業PMI、房地產市場以及消費者信心指數等數據,均大幅好于預期,顯示美國二季度經濟正在好轉。
從通脹率來看,2016年以來剔除食品和能源價格因素,美國核心通脹率已從去年的1.3%上升至1.6%左右,核心PPI生產者物價指數也維持在110附近,雖然整體通脹并不強烈,但上行勢頭穩定且明顯。這一升勢是否具有可持續性還有待于觀察。
從全球經濟環境角度來看,目前影響美聯儲短期內加息路徑的最關鍵因素,是英國脫歐對全球經濟沖擊效應的程度。而美聯儲正處于一個兩難境地:一方面,當未來國際環境不確定性增加時,作為重要的避險資產資本,美元被動走強意味著貨幣政策收緊。另一方面,當全球金融市場陷入恐慌時,作為各國央行的儲備貨幣使得美聯儲難以收緊流動性。因此,美聯儲仍需觀察英國退歐在短期內是否還會引發其他重大變故,比如歐洲銀行系統是否會出現危機,歐洲信用衍生品市場是否出現小概率事件等。筆者認為,隨著7月底的臨近,如果全球金融市場保持穩定,退歐事件沒有進一步發酵,那么美聯儲即便不加息,透露強烈鷹派信號的可能性也會大大增加。
最后,對日本央行而言,其政策取向比較明確。6月24日英國脫歐公投后,全球投資者避險情緒激增,紛紛買入作為避險貨幣的日元,導致日元大漲以及日本股市深度下挫。目前雖然市場避險情緒有所穩定,但一有風吹草動,日元的被升值壓力將陡增。
在安倍經濟學中,日元貶值是一個關鍵因素:通過日元貶值刺激出口,進而傳導至國內上下游企業,帶動企業投資與消費,提振通脹。日元的持續走強削弱了其出口競爭力,同時進口價格下降加重了通脹壓力。若任由日元繼續升值,那么此前為刺激經濟所做的努力都將化為泡影,而因此積累下的巨額政府債務將加重經濟下行的壓力。在脫歐公投后的緊急會議上,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表示,必須繼續密切關注貨幣市場,調動一切可用措施來支持日本經濟。在日本執政黨7月10日舉行的國會參議院大選獲勝之后,安倍晉三稱將計劃增加財政刺激措施。
因此,筆者認為,日本央行很可能在7月的議息會議上宣布繼續加大量化寬松。最可能選擇的方式還是擴大資產購買規模,以及下調已經處于負值的利率。此外,在全球避險浪潮高漲的背景下,日本政府可能會直接干預外匯市場,動用其他工具來扭轉日元升勢。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