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荒”似乎從未離場 “錢多”成為最大的困擾
時光荏苒,現在的長端收益率又回到了八年前的水平,只是目前的基準利率遠遠高于當年,在“央媽”2.25%七天逆回購利率的指導下(最近又增加了2.40%的十四天),我們看到的是期限利差被擠壓到了極致;在近兩年債市違約不斷、很多違約事件還懸而未定的情況下,“錢多”的邏輯還是把信用利差也推到了歷史平均線以下。
更加蹊蹺的是,在中等久期的中高等級信用債收益率普遍在3.50%以下的資產收益下,銀行和保險的短期負債成本卻還維持在4%以上的水平。筆者認為,這種期限錯配、收益率錯配的狀況是無法長期持續的。我們不得不承認,目前的債券市場的確存在資金過度擁擠的現象。
6月份以來,債市迎來了年內又一波小高潮。究其原因,從宏觀上來講,投資者對經濟前景預期較為悲觀,特別是8月初公布的7月經濟金融數據,工業增加值繼續下行,社融和信貸大幅低于預期,更給債市的賣方分析師和買方注入了一劑強心針,收益率進一步快速下行;從微觀層面來說,去年下半年以來的“資產荒”似乎從未離開過市場,“錢多”成為很多機構最大的困擾。
在筆者從業的8年中,長端利率也曾出現過這樣低的時期。2008年四季度,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國內貨幣政策大幅放松,當時銀行間隔夜拆借利率不到1%,僅略高于超儲率。銀行大量資金淤積,壞賬率較低。銀行間中票、短融市場剛剛起步,發行人80%以上是AAA級別的國企央企,債市違約更是無從談起。
未來會怎樣?也許我們更關心這個問題。從宏觀上來講,我國經濟進入了一個“轉型換擋時期”。簡而言之,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已維持近30年,以后我們或許要適應“新常態”,即一個中高速或者是中速增長時期。從經濟學角度說,我們需要尋找新的“潛在產出”水平。過去我們的潛在產出恒定,實際產出圍繞潛在產出波動,也就形成了所謂的經濟周期,因此有了我們的“美林投資時鐘”。
伴隨著人口老齡化、資本效率降低、全要素生產率降低,經濟的潛在產出下降,不再是一個恒定水平。在實際產出和潛在產出都下滑的情況下,經濟不斷尋找新的均衡位置,投資上的美林時鐘就變成了“美林電風扇”。
未來錢多的邏輯沒有變,實際產出和潛在產出的膠著下旋也將持續,因此資產輪動也將持續,波動率可能更大,未來投資將越來越難。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們將在一個低利率、低回報的環境下持續相當一段時間。債券市場來自利率上和信用上的沖擊不會間斷。唯有把預期收益降低,心態放平,才能更客觀地觀察市場,為投資人尋求更加穩健的投資回報。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