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轉型的難度極大
面對中國經濟的下行壓力,政府和經濟學界都在探究原因和尋找出路。最近,國際清算銀行的一個研究報告提出,在很多國家出現了“風險鐵三角”現象:生產率下降、杠桿率上升、政策空間收窄。對生產率降低提出警告,抓住了當前全球經濟低迷的關鍵問題。不可否認,生產率源于投入和產出兩個方面,除了生產的因素之外,投入也是一個重要的動因。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黃益平認為,這三個方面的問題,在當前中國經濟中似乎也都存在。他指出,當前國企加杠桿、民企去杠桿的現象令人憂慮。杠桿的質量在下降,這不但令生產率下降,政策空間也因此大打折扣,中國面臨著“風險鐵三角”的困境。解決這樣的問題,需要企業提高投資效率。
就此而言,全球生產率降低還有另外一個分析視角——全球資本過剩。因為生產率的降低,實際上還可以是指投資巨大,但產生的效果變小。這既可以從生產過程理解為投入產出效率的降低,也可以更廣義地理解為資本效率的降低。
全球資本過剩從兩個方面導致生產率降低,一是全球資本泛濫成災,放大了經濟運行所需的資本總量,導致全社會資本回報降低;二是全球資本過剩導致資本只能依靠泡沫化的投資,甘冒巨大的風險,來尋求較高的資本回報,同時資本進入實體經濟領域逐漸減少,最終導致全球性生產率的進一步降低。從政策上來看,在經濟結構和效率不變的情況下,債務擴張和增加赤字都有可能導致資本過剩,以及生產率的降低。
以中國的情況來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勞動生產率增長率為6.6%,為1999年以來最低。勞動生產率與經濟增長高度相關,從世界平均水平來看,勞動生產率增速加快時,經濟增速也加快;勞動生產率增速回落時,經濟增速亦減緩。
中國社科院經濟所副所長張平認為,整個中國經濟減速屬于結構性減速。比如多年來勞動供給減少,年輕人勞動參與率下降。另外傳統行業投資回報率下降,民企投資不積極等因素,都使得經濟減速明顯。最大的問題是,目前中國經濟以服務業為主,但是服務業勞動生產率增長很慢。
要指出的是,當前中國經濟轉型與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具有內在一致性,如果全要素生產率持續下降,足以顯示出中國經濟轉型的難度極大。其實,不光是中國陷入生產率增長低迷,美國也面臨同樣的問題。美國勞工部數據顯示,美國二季度非農生產力下滑0.6%,為連續三個季度下滑,創上世紀70年代以來最長跌勢。
值得一提的是,在勞動生產率降低的同時,近年來中國大量的投資是無效投資。國家統計年鑒反映了這一點,比如2000年投資額與固定資本形成額之比是1∶0.98,也就是1元錢投資可以創造0.98元的GDP。但是到了2014年,1.82元的投資才可以創造1元的GDP。與此同時,近兩年地方政府舉債規模驚人。近日有機構分析師梳理地方舉債規模:2015年以來,各地政府廣義舉債合計12.86萬億元,2年內凈增10.85萬億元。其中地方債發行9.20萬億元,城投債3.66萬億元。
債務的增加使得金融風險上升。國際評級機構標普在10月20日發布的基于對中國資產規模最大的50家銀行的分析報告中表示,去年初至今,中國國內銀行信貸迅猛增長。信貸猛增和利差趨窄可能暫時緩解銀行信貸損失壓力。然而,隨著信貸猛增加劇銀行資產質量、資本與流動性的壓力,這些互相關聯指標的任意一項出現重大問題都可能令銀行陷入困境。
標普特別指出,對于一些業務激進的日益依賴批發融資(包括銀行間回購、經紀人存款、銀行間貸款和商業票據等)的銀行而言,壓力可能更為顯著。這種資金的風險在于,一旦市場出現負面消息,參與批發融資的銀行可以不對其融資進行展期,從而快速抽離資金。
稍早前,評級機構穆迪就已經對顯著依賴批發融資的中小銀行發出過警告,稱短期批發融資的使用增加將使其暴露于資產與負債期限錯配、資金鏈中斷的高風險中,廣泛使用短期批發融資的銀行將面臨更大的負面評級壓力。
正如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中國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陸銘所言,中國經濟的問題主要是結構性的、體制性的,不應把經濟增長下滑歸結為通常的經濟周期。如果不做結構性改革,而是采取總量上的貨幣及財政刺激,那么包括社會資金在內的經濟資源將更多的被低回報領域(農民返鄉創業、人口流出地的無效投資以及地方政府和國企等非社會部門)占用。
執行這種政策的結果,就是量擴張反而加劇結構性扭曲。此外,中國的金融市場把財政該做的事情和商業金融該做的事情搞混了。商業的金融市場本該按照回報率來配置資源,但商業銀行給國企和地方政府的融資借貸不按回報率來操作,同時還得到各級政府的擔保。
在陸銘看來,這讓那些低成本拿到商業貸款的國企再借助委托貸款等形式獲得套利補貼。而這些都導致了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毫無疑問,陸銘所提到的這些問題確實是長久以來扭曲國內經濟結構和資源配置的重要因素,也帶來了大量低效無效投資,并使國內居民的很多有效需求得不到滿足。
要解決中國經濟增長失速的問題,就必須糾正結構性問題和資源錯配問題,包括讓商業金融做它該做的事情。此外,如中國社科院經濟學部主任、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所說,中國經濟將進入長期的結構調整時期,未來經濟增長要靠以全面提高勞動生產率為關鍵。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