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易致“情緒中暑” 需生理心理雙降溫
近日高溫天氣連續出現,情緒“中暑”的市民越來越多,記者就此采訪了哈爾濱市第一專科醫院院長、心理問題專家張聰沛和高級心理咨詢師沈燕玲。
產生原因:
持續高溫 刺激人體
隨著前一段天氣的持續高溫,哈市各大醫院里中暑的病人和一些慢性病突發的患者有所增多,高溫成為誘發許多疾病的禍首。同時哈爾濱市還出現了許多由于高溫誘發的情緒“中暑”患者,具體的癥狀表現為情緒不穩,焦躁,易怒,不安,同時在身體上會伴有頭脹痛、胸悶、心跳加速和睡眠不好等狀況,這也是在高溫天氣下誘發的情緒反應,而這種不良的情緒反應會給學習、工作和生活都帶來一定的干擾。
市第一專科醫院院長、心理問題專家張聰沛指出,人的情緒與外界環境有著密切聯系,當遇到持續高溫天氣和外界大環境變化時,人體這一小環境受到的影響也會隨之發生變化。一般來說,低溫環境有利于人的精神穩定,一旦溫度上升的變化幅度增大后,人體對外界的感覺、情緒、精神就會隨之產生波動,不僅給人帶來身體上的不適應,還會對人的心理和情緒產生負面影響,以致出現情緒煩躁、坐立不安、愛發脾氣、粘火就著、記憶力下降等現象。
有資料顯示,正常人中約有16%的人在夏季會發生“情緒中暑”,尤其當氣溫超過35℃、日照超過12小時、濕度高于80%時,氣象條件對人體下丘腦的情緒調節中樞的影響就明顯增強,生理中暑和“情緒中暑”的比例都會急劇上升。
高級心理咨詢師沈燕玲指出,當市民感覺有以下癥狀出現時,實際就已經情緒“中暑”了。一是情緒煩躁,常會由于微不足道的小事,與家人或同事鬧意見,而自己則覺得內心烘熱,頭腦糊涂,不能安下心來思考問題,經常丟三落四忘掉事情;二是心境低落,對什么事情都不感興趣,覺得日子過得沒勁,對同事和家人缺乏熱情,此種情況清晨稍好,下午變壞,晚上更甚;三是行為古怪,常會固執地重復一些生活中的簡單動作。
如何擺脫:
生理心理 雙雙降溫
心理專家張聰沛說,擺脫情緒“中暑”,主要通過兩個途徑來實現,一則是從生理角度進行物理降溫。二則就是心理降溫,主要通過放松心情,讓心態靜下來。
生理降溫包括讓房間通風,適時補充水分,充分休息,使自己置身于比較涼爽且通風良好的環境中。張聰沛說,造成“情緒中暑”的內因,歸根結底,還是人體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差。因此,在炎熱的高溫環境中,應盡可能地增加休息時間,并注意飲食調整,增加營養,重視夏季的養生之道。
心理降溫是指破解“情緒中暑”主要靠自我調節。比如調整起居時間,及時補充水分和維生素,多吃開胃食品,避免吃過涼的食物等都有利于調節自己的情緒。防治“情緒中暑”,心理調節非常重要。所以越是天熱,遇事越要心平氣和。在心煩意亂時可以聽一段輕松的音樂,注意培養浪漫情緒,想像樹林、藍天、大海等令人涼爽的畫面,讓自己的意念遨游于冰山雪峰或寒冷刺骨的呼嘯北風中,暢思遐想“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北國風光,以忘卻熱浪襲擊,降低心理熱度。只要少想煩心的事,多想愉快的事,保持幽默愉快的心情,就可以忘卻夏日的酷暑。
高級心理咨詢師沈燕玲認為,良好的心理狀態是預防“情緒中暑”的基礎和關鍵。她主張:“心靜自然涼。”這句看似簡單的字句當中卻蘊涵了深刻的道理。情緒和身體之間有著互相影響的關系,一個心態平和、心理健康的人,同樣在高溫環境下的基礎代謝和生理功能都相對比較正常,而保持良好的心態就需要對人、對事、對物都要有一個正確的認知,接納環境給予的一切安排,主動地覺察自己情緒和身體的不適并能夠及時地調整,有意識地安排調整身心狀態的活動,如游泳、郊游、參加心理沙龍等,有意識地飲用合時令的飲食(多清淡、多飲水等)和安排作息時間;需要特別指出良好的心態來自于平時的培養,尤其要培養不抱怨、不評判的心理狀態,這是保持心態平和的必經之路,當把心態平和變成自己的一種習慣時,適應環境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會大大增強和提高。
沈燕玲說,比如今年的高考哈爾濱趕上了高溫天氣,心態平和的孩子一定能夠正常發揮,不會因環境和氣溫的變化而造成臨場發揮失常。中醫養生常講“心脈開百脈皆開”,說的就是心態的平和與豁達可以保證身體的健康,情緒的穩定。以此可見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專家最后強調指出,連日的高溫并不可怕,市民只要用一種接納平和的心態去面對,用正確的方法調整自己的身心,一定可以安然度過暑期,絕緣情緒“中暑”。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