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小平會長:中國化纖協會下一步工作的初步設想與政策建議
尊敬的許坤元副會長、鄭植藝會長、王偉副司長、尊敬的會員企業領導和代表:
今天能在第五屆會員大會上順利當選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會長,深感榮幸,同時也感到無形的壓力。在此,我要特別感謝全體會員企業和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對我的信任,感謝杜部長、許部長、王部長、鄭會長等老領導對我的厚愛,感謝協會全體工作人員對我的支持!
剛剛鄭植藝會長代表第四屆理事會作了工作報告,總結了過去五年的工作。鄭植藝同志擔任協會理事長、會長總共十二年時間,在此期間鄭會長嘔心瀝血、殫精竭慮,帶領第四屆理事會和秘書處,為中國化纖事業的壯大和協會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為中國強國夢想,做出了突出貢獻。
在此期間,鄭植藝會長主持了兩個五年規劃的制訂和實施工作,化纖產量從1998年的510萬噸提高到2009年的2726萬噸,是1998年的5.3倍,年均增長率超過15%,占全球化纖產量的60%。化纖產品的差別化率從1998年的20%左右提高到2009年的42.7%;化纖產品從1998年的凈進口158萬噸到2009年凈出口62萬噸。化纖在服裝用、裝飾用、產業用的比例從61:26:13調整到50:28:22,化纖占紡織纖維加工總量的比重從55%提高到70%。盡管在“十二五”規劃中,我們仍然提出以化纖強國為目標,但我個人認為,從以上數據看,客觀上中國已經成為常規領域的化纖強國,最起碼離化纖強國的差距已經不大。
二、為規范化纖市場秩序,營造行業公平、公正、和諧、合理的競爭環境做出了突出貢獻。
鄭植藝會長從上任伊始就提出了“打擊走私、規范加工貿易和反傾銷”三項中心工作。其中“打擊走私和規范加工貿易”與海關總署打私辦建立了長效合作機制。化纖產品走私在隨后的1999年、2000年逐步銷聲匿跡,化纖行業效益穩步回升。聚酯切片、滌綸短纖維、氨綸反傾銷案的成功勝訴,為上述行業的盈利和快速發展爭取了有利的時間和空間。滌綸短纖維、簾子布、粘膠長絲、PTA等品種的行業自律對穩定市場,避免惡性競爭也都發揮了積極作用。
三、為爭取國家政策支持,推動行業發展和技術進步做出了突出貢獻。
在鄭植藝會長的直接領導下,協會從政府有關部門十年間共獲得支持企業發展和技術改造的國債貼息項目130項,總投資239億元,貼息35億元。這些項目的實施,極大推動了產業發展和行業技術進步。
四、為中國化纖協會的改革和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最近十年協會圍繞適應市場經濟,轉變協會職能,立足行業服務,提高服務水平,建立了一支集化纖專業技術、國際貿易、法律、會展等方面于一身的復合人才隊伍,協會內部機構設置日趨完善、職責分工進一步明確,秘書處工作人員也從1998年的15人左右,壯大到目前的30人。
當然,最近十年在中國紡織工業協會許坤元副會長等領導的指導下,在鄭植藝會長、葉永茂副會長等的直接領導下,協會圍繞行業發展,服務企業還做了大量其他卓有成效的工作,由于時間關系,無法在這里展開介紹。請允許我代表中國化纖協會第五屆理事會向鄭植藝會長、葉永茂副會長多年來的辛勤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謝與崇高的敬意!
其實我真的感到壓力很大,因為在鄭植藝會長、葉永茂副會長等的領導下,行業和協會的工作都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扶上馬,送一程,在此,我也懇請作為我的老領導、老上級,鄭植藝會長以及葉永茂副會長繼續發揮作用,幫助我、支持我,幫助我就是幫助協會,支持我就是支持行業,共同開創中國化纖事業的新局面!
下面,我再向大會和各位領導簡單匯報一下下一步工作的初步設想:
一、深入調查研究,了解行業、企業現狀,進一步挖掘企業需求,增加服務內容,提高服務質量,改進服務水平。
在我回到協會上班后,有企業提出工業絲、芳綸、維綸等的標準和市場準入問題;有企業提出通過專業機構檢測、協會貼牌等形式支持新產品開發并與下游行業合作推廣的問題;有企業提出圍繞綠色低碳、節能降耗等組織專業技術推介和爭取政策支持的問題;也有企業提出要加大力度改進某些專業委員會工作和加強行業自律的問題等等。我準備接下來用2~3個月,甚至半年的時間,走訪相關企業,做一次深入的調研,摸清情況,搞清問題,看看除了上述這些問題外,還有哪些問題,哪些重要,哪些更重要,然后根據行業和企業的實際情況和需求,制定為企業和行業服務的工作重心和計劃。
二、加緊修訂和完善化纖工業“十二五”規劃,切實推動規劃目標的實現。
在當前世界和中國大的宏觀經濟背景下有幾個問題值得我們關注,與制定和完善“十二五”規劃密切相關:
1、歐洲國家債務危機仍然存在爆發的可能,從而拖累全球經濟復蘇的步伐,但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不大。
2、隨著中國對外出口的進一步復蘇,人民幣升值的壓力逐步增大,經濟學界和市場普遍預期升值3個百分點。對化纖行業而言短期利好,長期利空。
{page_break}
3、寬松的貨幣政策,轉為適度寬松甚至偏緊的貨幣政策。優化銀行信貸結構,壓縮重復和簡單擴大產能項目貨款。
4、綠色、低碳、節能、環保、可持續發展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經濟發展的時尚和代名詞,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促進產業升級、企業轉型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新的引擎。
在這種背景下,研究和制定化纖工業“十二五”規劃應該做好幾項重點工作:
1、做好纖維新材料“十二五”發展規劃
受國務院委托,國家工信部正在制定國家新材料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從國家戰略發展、軍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的高度來統籌安排和推動新材料產業的發展。纖維新材料作為其中的子規劃項目,得到了國家的重視和政府部門的支持,也為化纖企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方向和機會。我們要從過去幾十年發展碳纖維的工作實踐中汲取有益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轉變發展思路,轉變發展模式,集中力量,調動全社會資源來推動纖維新材料事業的發展。
2、做好生物質纖維及生化原料“十二五”發展規劃
關于生物質纖維發展問題,鄭植藝會長在前天的國際化纖會上已經做了詳細的闡述。下一步我們要具體研究這個領域的突破方向、發展方式、發展模式和政府產業政策支持的問題,只有落到實處,規劃目標才有可能實現。
3、推動上下游產業鏈合作,提升企業創新能力
提升行業和企業的創新能力是“十二五”規劃的重要內容,過去我們通常用差別化、高附加值來表述創新能力,這次我們提出了差異化的概念,所包涵的內容更加豐富,不僅包括了差別化、高附加值的概念,還包括了創新的體系、創新的原料來源和組份、創新的生產制造過程、截然不同的產品特性和風格等等,這才是真正的創新。過去我們通常借助輿論導向、政策支持來鼓勵企業創新,今后我們要更多借助市場的力量,通過上下游產業鏈的合作、上下游專業協會的合作,來推廣我們的創新產品,提升我們的創新能力。
4、社會責任、綠色低碳、節能環保、可持續發展要始終貫穿于“十二五”規劃的制定和執行當中。
在之前的國際化纖會上,圍繞這個問題,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已經講了很多,并且形成了很多共識。前兩天我剛看了再生聚酯行業的“十二五”規劃初稿,受到很多啟發。在缺乏政策支持的情況下,再生聚酯制造加工能力達到了700萬噸,產量也突破400萬噸,成為化纖行業典型的低碳、循環經濟的代表。今后我們要認真研究這個行業的發展問題,從政策層面來規范和支持再生聚酯行業的發展。
三、切實推動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產業升級和企業轉型,提升行業和企業的整體創新能力。
上任之前,紡織協會領導專門找我談話,對化纖行業的產品開發和創新體系建設提出了希望和要求。我想圍繞創新目前有三項工作可做:一是在行業內多組織幾個創新產業聯盟,爭取科技部政策支持,開創新的產學研合作模式;二是發揮好現有幾個化纖產業集群的產業鏈配套優勢,與地方政府合作,推動集群內的創新體系建設;三是借助紡織協會綜合產業鏈優勢,強化與下游行業協會的合作,以標準、檢測、貼牌等方式,推動創新產品的品牌建設。
四、實質推動產業轉移的走出去戰略
我說走出去,沒說向中西部轉移,是因為化纖和化纖原料生產和運輸過程的特點以及用人相對較少的特性,決定了我們這個產業可能不需要或不適合向中西部轉移。
而走出去戰略實際包含了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產品出口,二是資本輸出。產品出口我們已經卓有成效,并且會持續增長,因此“十二五”期間我們的重點就是鼓勵資本輸出,主要達到兩個目的,一是整合資源,如原油、初級化工產品、化纖木漿等,二是占領新興國家市場。吳江當地化纖企業已經在越南投資,是沖著市場去的。最近我們一家粘膠企業據說已經成功在加拿大收購了一家化纖漿廠,開了個好頭,以后這樣的案例會越來越多。
五、加快制定和完善各項產品標準和使用標準,加速標準化工作與國際化接軌,推動部分產業用化纖產品的市場準入制度和強制使用制度的建立。
地質災害頻發、央視大火等等,這些事件的發生,敲響了警鐘,已經引起國家和政府有關部門重視,這也成為發展產業用化纖產品的大好時機,同時必須加快制定和完善相關產品標準,建立市場準入和強制使用的標準和制度,這項工作希望得到企業的合作與支持。同時,由于這項工作牽涉面廣,協調工作量大,我們也要做好長期攻關的準備。
六、加強投資引導,完善預警機制,避免重復建設,低水平延伸和盲目投資。
社會資金總要尋找出路。最近有朋友找我,手上有錢,看到化纖賺錢,問我投什么項目好。總體上我們還是不主張有太多的新進入者,主張以在現有企業的基礎上發展為主。這兩年我們的效益好了,但不能放松警惕,還要重視和完善行業預警機制,避免盲目投資。
上面是我向大會做的工作設想的簡單匯報,以上六個方面可以概括為:“提升服務水平,落實五年規劃,加速升級轉型,推動出口轉移,強化質量標準,引導投資取向”。
我相信,只要我們協會圍繞六個方面的內容努力開展工作,有全體會員企業的支持和同志們的共同努力,協會工作一定會越做越好,中國的化纖事業一定會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
謝謝大家!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