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派鞋服在“虛與實”中嘗試運作新模式
最近,從傳統行業吹一陣新風——大家紛紛推出子品牌,但與以往所不同的是,這些子品牌(在業界又稱作“淘品牌”)只走網絡渠道,從款式、風格、定價、管理等等方面,都和企業原有的線下品牌區分開來。
顯然,泉州的傳統企業,正欲借助本土服裝、制鞋等產業集群優勢,掀起“淘品牌”在虛擬市場的造牌運動,嘗試新的運作模式。
“淘品牌”快速興起
宏澳服裝紡織是一家外貿企業,最近公司正醞釀推出一個新的內衣品牌“澳珀萊”,這個牌子肩負著企業走內銷路線以及進軍網絡銷售的重任。與此相似,在制鞋企業中,寶達謀劃推出“ZK”,宇速想推“U17”。
其實“淘品牌”的現象在其他產區就已經出現過。在廈門,尚客茶品、斯波帝卡、PBA化妝品等一批聞名全國的B2C企業在這兩三年間迅速崛起,備受全國矚目。這些既沒有顯赫背景和悠久歷史,更沒有品牌積累的網絡“小子”們,在人們懷疑甚至不屑的目光中急速壯大,如今已經成為某一品類中的佼佼者。這些網貨品牌,大多起步于2008年左右,是在那年的金融風暴中尋求主動轉型的,不約而同選擇了網絡作為自己轉型的“主戰場”。
現在,這陣風也已刮到泉州傳統行業中,多家企業紛紛發力,力推網絡子品牌。去年年底,泉州時尚品牌“卡賓”就已在網絡上嘗試推出自己的“淘品牌”——“2AM凌晨兩點”。而在最近,更多的企業謀劃著分享這個新商機。
這支“淘品牌”新軍,一方面來自傳統企業,它們原有的品牌遭遇“線下實體店受到線上網店沖擊”的難題;另一方面則來自外貿型企業,隨著人民幣的不斷升值,外貿形勢越來越嚴峻,于是它們也把目標瞄上了目前正熱門的電子商務,企圖挖掘新的利潤點。
避開“打架”模式
追根究底,泉州傳統鞋服企業“觸網”都有點被逼上梁山的味道。在這些傳統品牌沒有設立電子商務部門之前,它們都發現:經銷商已經自發形成了一個互聯網商務渠道,但這卻衍生了很多不良的狀況。因為沒有監管機構、政策體系和服務體系的規范,貨品來源、價格體系混亂。“我們其實是‘被電商’了。”舒華一位負責人這樣說。在網絡上“李鬼”廣受追捧的時候,“李逵”們都按捺不住了,紛紛啟動了自己的電商計劃。
“現在,新的問題來了。對于傳統品牌來說,如果線上線下價格不一樣,很容易導致一種結果——上網搜索、網下看貨、網上下單,這樣一來,實體店銷售功能就會被削弱;但如果線上線下價格一致,網購也就沒有什么吸引力,很難吸引新的客戶群體;如果網絡銷售渠道只用來處理庫存,一方面可能影響到實體店銷售,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品牌建設。”某服裝企業負責人蔡先生這樣分析“淘品牌”興起的原因。
另一個原因,無疑是成本。“現在別說是造一個品牌了,就是開一家實體店的成本都要大幾十萬元。”蔡先生說,網絡商店就不同。“更深的原因是,做網購業務是新品牌成長的一條捷徑。只要運營得好,新品牌很容易在線上贏得銷售量以及品牌積淀。”他說。
今后或對接實體店
“做‘淘品牌’也得考慮怎么對接實體店。”蘇靜認為,今后,從線上導入線下將是“淘品牌”發展的趨勢。
現實正在佐證這句話。新興的網貨電商開始面臨一個很大的煩惱。首先是飛漲的廣告價格,營銷成本一漲再漲,很多的電商企業已經面臨著品牌營銷與管理的短板,增長的瓶頸越來越明顯。另外,第一批興起的B2C品牌在積累了一定資本后,紛紛將目光聚集到線下,開始嘗試轉戰實體店。而對于實體店經營所帶來的一系列關于供應鏈管理的問題,網貨電商們也只能摸索著前進。
“這是一場虛與實的博弈。”有業內人士如此評價,“但是無論什么業態,實現盈利才是最重要的。”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