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紡織服裝行業全力打造自主品牌
“一半是天堂,一半是地獄。”我市一位紡織業人士這樣評價去年紡織服裝市場劇烈起伏、前后迥異的走勢。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去年上半年特別是一季度,紡織行業國內市場需求旺盛,產銷增速明顯提高,企業盈利能力較為強勁。但進入下半年以后,企業資金偏緊、庫存增加的情況日益嚴重,三季度末,全國規模以上紡織企業虧損面達到11.9%,到第四季度,受全球經濟疲軟影響,紡織行業全面進入寒冬。
與國內紡織業冰火兩重天的大勢相比,我市的青紡聯控股集團卻走出一條穩健上升的曲線,去年訂單量、銷售額保持穩定增長,集團自營業務實現銷售收入同比增長75.4%,利潤同比增長30.29%。“我們能夠戰勝多重不利因素,主要得益于深層次的結構調整。”該集團董事長閆勇說。
轉型升級是唯一路徑
據我市紡織業專家分析,紡織服裝業去年盈利困難,首先是受到原材料、用工成本居高不下等制造業普遍面臨的因素制約。
2011年,棉花價格呈現“過山車”般的大漲大跌。“去年6月份國內棉價突然下降,而我們此前由于生產需要,以高價格購進棉花作為庫存,為此直接損失的利潤達到1000萬元。與此同時,用工成本上漲也給了我們不小的壓力,在連年上漲的基礎上,去年用工成本同比增長15%。”青紡聯集團市場營銷部負責人介紹。
而比經營成本更大的壓力,來自需求端。美債危機、歐債危機加速蔓延,導致國際市場疲軟,訂單量大幅消減。在去年11月舉行的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上,參展的紡織服裝企業普遍反映,歐美市場的訂單狀況甚至比2008年時還差。
“不僅如此,隨著我國制造業逐漸喪失成本優勢,紡織服裝的加工制造正不斷向越南、孟加拉、印尼等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國家轉移。在這樣的形勢下,紡織業除了加快轉型升級,沒有別的出路。”閆勇表示。
纖維科技帶動價值鏈提升
我國紡織業相關規劃提出,“十二五”期間,將大力提高超紡、高紡、功能性、差別化等纖維技術的創新。而在高端纖維領域,青島紡織近年由于以戰略眼光超前實施結構調整,在同行業中已經走在了前面。
青紡聯集團綜合管理部部長秦丕濤表示,如今在青紡聯,有兩條必須達標的“硬杠杠”:“管理人員必須熟知當今流行的各種纖維材料,技術人員必須熟悉各種纖維材料在生產中的應用。”
而實際上,青紡聯當前以纖維科技為核心的商業模式,正是青島紡織深化改革的最大成果。“我們依靠百年積淀的工藝技術優勢和近年調整形成的創新能力,從產業鏈的最前端入手,開展高端纖維的研發攻關、生產制造,然后通過以工廠為基礎、研發和品牌并重的"啞鈴型"、一體化發展,帶動紗線、面料、家紡、服裝等整個價值鏈的提升。”閆勇闡釋。
據統計,青紡聯去年利用高檔特色纖維試紡試織的紗線新品種多達5000個,成為唯一的國家級多組份差別化紗線坯布開發基地,以天線、莫代爾等纖維為元素混紡的新型紗線全國市場占有率第一,達到35%以上,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功能性紡織品專家”。
不斷強化的盈利能力
當以新型高端纖維為引領的功能性、差別化產品漸漸成為主力時,青島紡織的抗風險能力全面增強。去年,在青紡聯使用的纖維材料中,棉纖維只占20%左右,其他的大多是天絲、木代爾、竹纖維、絹絲、大豆纖維等高檔特色纖維,而這些纖維的“含金量”遠高于棉纖維。
“去年每噸棉纖維的市場價格大約為2萬元,而天絲、莫代爾每噸價格卻可達3萬元,羊絨纖維每噸價格更是高達30萬元,用不同纖維生產出的產品,其附加值不可同日而語。例如,我們用天絲等高檔纖維和多組份技術生產出的面料,利潤率至少比同類普通面料提高10%以上。”青紡聯一位技術人員說。
而與高端產品與技術相比,更能提升紡織業利潤的,則是具有足夠影響力的自主品牌。相關數據顯示,由于缺少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原創品牌,雖然我國服裝業的產量已占到全球1/4,但在跨國產業鏈上獲得的市場價值只有15%-20%。
“在紗線、面料領域,我們的產品90%以上都主打"青紡聯"品牌,目前在業內的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今后,我們將全力打造家紡、服裝自主品牌,一步一個腳印地強化青島紡織的盈利能力。”閆勇表示。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