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匹克“出海”背后晉江系的自我救贖
在行業調整和渠道庫存壓力下,包括安踏體育(02020.HK)、特步國際(01368.HK)、361度(01361.HK)業績仍在下滑。2013年,匹克體育(01968.HK)海外市場收入5.32億元,銷售占比20.4%,海外業務銷售占比突破20%關口,意味著匹克已實現渠道國際化。在探索童裝等多品牌發展的同時,去年各品牌紛紛加大海外拓展,著手長遠發展打算。
再尋出路
2010年,應NBA之邀,匹克董事會主席許景南準備第一次美國之行。使館簽證官問許景南出國理由,他說自己是NBA贊助商,去看NBA。簽證官二話不說扔出護照,丟出一句話,“NBA那么有錢還需要你來贊助?”
匹克出海的經歷代表了國內運動品牌國際化的尷尬。“李寧都做不好,你能做好?一個拉板車的會有這么大的本事!”許景南并不諱言自己的出身。
“2011年,我發現國內市場有點飽和,就加大海外市場的力度。”許景南告訴記者,現在提“以內保外、以外促內”,5年前我們不敢這么提,現在可以全球互動。
3月12日,匹克發布的2013年報顯示,營業收入26.13億元,同比減少10%。其中,中國市場收入20.80億元,占總營收79.6%,同比減少17.3%;海外市場收入5.32億元,占總營收20.4%,同比增長37.2%。
如果按照通常的“國際化”標準—海外市場對公司業務貢獻度達到20%標準計算,匹克已經實現渠道國際化。即使國際化走在最前面的李寧(02331.HK),2012年海外銷售占比也僅為2.2%。
“20%不是標志性,50%才是標志性。”匹克首席執行官許志華對記者表示,按照他的原計劃,2016年實現20%目標。
從海外市場分區看,亞洲市場增長89.2%;歐洲市場增幅亦達89.6%。2011年、2012年,匹克海外市場銷售占比分別為9.9%、13.4%。
隨著行業調整臨近尾聲以及海外空白市場的開拓,許景南則樂觀估計公司未來10年將保持兩位數的成長,“3-5年就有一個大起色。”
行業調整或觸底
一方面是業績的繼續下滑,另一方面是“晉江系”之前展開的自我救贖,包括童裝等多品類發展,提升了業績。
361度年報顯示,2013年公司營收同比減少27.6%至35.83億元,凈利潤降至2.11億元,同比下降70.1%,是“晉江系”中下滑最嚴重的。
安踏體育2013年營業額和凈利潤分別為72.81億元、13.15億元,同比下降4.5%、3.2%,足見安踏在“晉江系”中的龍頭地位。
特步國際2013年則實現營收、凈利潤43.4億元、6.06億元,同比分別下滑21.7%、25.2%。
各大品牌繼續應付過剩庫存,這也是業績下滑的主因。361度表示,公司去年接單量大減,下半年為逾期應收賬款計提了減值虧損,生產成本上升等因素都影響了經營業績。
從門店數量變化來看,361度成人服裝零售門市總數減少783間至7299間,童裝零售門市總數由1590間增加至1858間。兒童產品收入占總營收的11.7%。
361度成人服裝零售門市與童裝零售門市“一增一減”的反差,反映出當前體育運動品牌持續低迷和童裝市場的潛力。
2013年,安踏童裝系列由833家增至881家,安踏公司表示,適合市場定位,兒童體育用品系列、FILA品牌產品及電子商貿銷售的增長有不俗潛力。
特步則繼續擴大兒童的銷售網絡,預計2014年底前在中國二至四線市場共設有約350個銷售點。年報顯示,特步其他產品的收入增長約114.9%至1.628億元,主要由于特步兒童產品及電子商貿銷售的銷售額上升所致。
來自市場訂單的增長,或提示了行業調整可能已經觸底,漸入復蘇通道。安踏自從去年四季度起,安踏訂單出現增長。特步今年第一度二季訂單雖有減少,不過加上補單抵銷,預料全年訂單持平或有增長。
不過,安踏CEO丁世忠表示,中國體育用品行業依然存在庫存過剩與大幅減價問題,短期內為中國體育用品行業帶來了不穩定因素。
國際化第二波
值得注意的是,一向慎言渠道國際化的運動品牌行業,去年以來出現了一波海外擴張熱潮。
2013年,安踏在中東地區的首家旗艦店在阿聯酋迪拜開張,海外零售商已在東南亞、東歐及中東市場開設安踏店和專柜。去年特步海外零售店達200個,數量較前一年翻番。361度則在中國臺灣開設分公司經營海外業務,目標市場包括美國、南美洲、東南亞以及歐洲,計劃以買斷或產品代理的形式快速占領海外市場。
其實,今天匹克國際化走的路子與李寧國際化很相近。比如說“先品牌國際化,再市場國際化”、設立美國分公司等。只是匹克的步子更穩扎穩打一些:堅持籃球專業化形象、焦點事件代言模式等,這些都將直接帶來海外市場的增長。
“李寧國際化目標很清晰,只是內控管理沒做好,不是國際化失敗。”許景南評價道。
即使匹克欲推進全球資源的整合,但對一個國際化真正起步才幾年的公司來說,比如在國際品牌推廣經驗、配套法律政策人才等方面,匹克略顯捉襟見肘。
關鍵之道咨詢CEO張慶認為,在國家軟實力尚未全面提升之際,中國消費品牌渠道國際化并不容易,而且中國體育運動品牌的先天DNA缺失,文化積淀不足。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