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11月零售額同比回升
11月零售業銷售總額升4 .1%。即使撇除iPhone6智能電話的銷售影響,仍有溫和升幅,終止10月的跌勢。
香港11月的零售業銷售總額為413億元(港元,下同),同比上升4 .1%。扣除價格變動后,11月的零售業銷售總數量同比上升7 .5%,總額和數量的增長都低于去年11月的升幅。而前11個月的零售業銷售總額微升0.2%,銷售總數量上升0.8%。
按零售商主要類別分析,百貨公司貨品的銷售額上升4.9%;超級市場貨品銷售額上升3 .5%;藥物及化妝品上升10.3%;煙酒食品上升10.2%;電子產品等雜項耐用消費品升35.4%。另一方面,鐘表珠寶首飾銷售額下跌2%;服裝下跌4%;其他未分類消費品下跌2.2%;燃料下跌4.4%。
發言人指出,零售業銷售的同比增長錄得反彈,主要是由于消費意欲漸見回穩;加上同月訪港旅游業錄得顯著增長,也為零售業銷售帶來支持。香港零售業銷售短期內的表現,仍視乎就業和收入的情況,以及訪港旅游業擴張的步伐,同時要面對外圍的不穩定環境,以及訪港旅客消費模式轉變所帶來的不明朗因素。
相關鏈接:
以家樂福、沃爾瑪等零售巨頭為主的外來企業,用“大賣場”模式,在為國內消費者灌輸全新消費觀念的同時,也徹底改變了傳統零售業態。
成功案例讓無數外企跟風而來。2004年7月,來自英國的全球第三大零售商Tesco耗資21億元收購頂新集團旗下樂購超市50%的股權,并將超市更名為“Tesco樂購”,正式宣告進軍中國大型零售業市場。
遲到的Tesco樂購本該奮起直追,但意外的是,其很長時間沒有任何作為。
究其原因,當初Tesco選擇與頂新集團采用1∶1的雙主管架構安排,由自己控制地產取得、店址調研以及設計等權力,而頂新擁有采購和營運權。這一決定讓公司出現一山不容二虎的局面,直接導致其在華發展陷入停滯狀態。直到2007年Tesco從頂新集團收購了90%的股權,才結束了這場歷時三年的內耗。
重整山河的Tesco樂購已經錯過了發展最佳時期。此時,其他外資超市早已完成戰略布局。家樂福以上海為中心輻射華東區,沃爾瑪集中在以深圳為中心的華南區,兩大巨頭在中國市場店鋪數量早已破百,不但穩穩占據一線城市,甚至還逐漸深入二、三線市場。
為了搶奪市場,時任Tesco樂購中國區首席執行官的陶邇康放言:“5年內開店200家。”
但事實上,彼時的Tesco樂購的店鋪數量不足90家,相當于每年要以新開22家的速度擴張。為了完成這一目標,Tesco樂購選擇暫離北京、上海等巨頭林立的市場,轉而投向青島、濰坊等北方二、三線城市,這些市場競爭尚不激烈,能夠保證其進行發展。
那段時間,Tesco樂購瘋狂選址開業。但和善于選擇成熟社區周邊開店的家樂福不同,寄希望以數量來覆蓋市場的Tesco樂購在選址上過于盲目,往往沒經過市場分析就貿然開張。最典型的是青島一家開在火車站旁的店,看似人流如織,但沒有誰會停留進行大型采購。
除此之外,“大賣場”模式在進入國內市場數年時間后,以往的高端光環早已散去,愈發向傳統商超過渡。家樂福、沃爾瑪等都刻意減少了家電、服飾類的商品比重,而將顧客日常重復消費率高的日用品、生鮮比例逐漸增大。而Tesco樂購卻依然守著原有的格局,通常幾千平方米的店,有一半都是電器、進口食品等品類,讓尋常消費者望而卻步。
這種“精品超市的里子,大賣場的模子”的形式,讓Tesco樂購陷入“不斷開店,不斷關店”的怪圈里。每次新店開張都熱鬧非凡,沒過多久就回歸冷清。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