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歧視”分銷讓商家扳回一局
在微觀經濟學中,“價格歧視”理論能有效解釋目前線上線下商品銷售中賣家的復雜心態。賣家和消費者都為“理性人”,對銷量巨大的消費品進行線上銷售,可以最大程度地刺激未飽和的市場,以量取勝;對定價高昂的商品,諸如奢侈品、高級家具等進行體驗良好的實體銷售,可以保持高價,以高額利潤見長。
廠商對同一系列產品,針對不同群體的消費者設置不同的價格,以便在市場上獲得超額利潤。當前,諸如油煙機、燃氣灶、家用電器等供貨商大都采用分銷制,網上銷售和實體店銷售型號質量都不相同,讓消費者難以進行比價。不難想象,這樣的營銷模式可以極大地滿足不同層次消費者的需求,自然對實體店的依附程度就會降低;商家的利益也不會大幅喪失。
實體銷售的風險,在今天表現得更加突出。在市場反響中,消費者對于便捷性和服務質量有了新的期望值。新興消費業態的逐步興起、電商的迅猛發展與飽和度高的同行競爭,都對傳統零售業產生了諸多沖擊。
據西安市商務局市場運行調節處的統計數據顯示,1、2月,西安市實現限額以上消費品零售額382.23億元;商務部重點流通企業監測系統顯示,1至3月,西安市累計商品銷售額935245.78萬元,同比下降1.03%。
網絡消費對傳統百貨沖擊加劇,消費者從傳統消費觀念向量入為出、節約時間、注重消費效益和精神滿足等新型消費觀念轉變,這也是網絡消費迅猛發展的根本性原因。店鋪租金、用工成本逐年增加,也讓實體銷售不堪重負。為此,西安市某鞋業代理商王先生坦言:“店面租金高,還要支付水電、稅費等必要開支,我們拿什么和網店競爭?”
相關鏈接:
對于包括奢侈品在內的眾多進口商品而言,關稅一直被人詬病,認為關稅太高推高了中國市場上進口商品的價格,那么究竟是不是這樣呢?
北京青年報記者經過調查后發現,事實上關稅在國內奢侈品價格成本所占比重相當小。由于按照貨物進口的商品關稅計算較為復雜,我們可以從個人入境攜帶的物品大致了解關稅情況。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境物品歸類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境物品完稅價格表》顯示,個人攜帶物品入境時,如需繳納關稅,平均進口關稅為9.8%,中高檔消費品的進口關稅大都在10%至25%之間,只有酒類等個別品種的關稅達到65%。按照海關總署的規定,進口化妝品、皮革服裝及配飾、箱包及鞋靴類的關稅為10%。也就是說,對于個人攜帶大牌奢侈品入境,他們所需繳納的關稅大多僅為10%。
據海關工作人員介紹,如果作為貨物進口時,關稅通常會比個人物品高一些,但也沒有那么離譜。對此,一家具有100多年歷史的英國奢侈品品牌中國公司負責人也向北青報記者證實,其實關稅在其價格成本中所占比例并不高,在中國市場的定價更多取決于其他因素。
不過需要說明的是,在進口環節中,除了關稅外還要繳納17%的增值稅,部分高檔消費品還要從價征收10%至40%不等的消費稅。而從征稅的程序看,奢侈品入境第一步是征關稅,第二步是在包含關稅基礎上再征消費稅,第三步在包含消費稅基礎上再征增值稅,層層征稅后使成本有了不小的漲幅。對此,有商務部人士也曾表示,綜合進口稅率過高才是國內外奢侈品價差的主要“推手”,而不應把目光緊緊盯在關稅上,解決這一問題也不能僅把板子打在關稅上。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