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基本款式特征
一.衣裳制:
(一)基本特點:衣裳制是漢服形制中最悠久最基本的形制,由上衣下裳兩部分組成。
(二)衣裳制款式:
1. 大禮服(如玄端冕服):大禮服一直都是衣裳制,沒有因為改朝換代而改變,一直是以周制為標準,按照不同的用途等級用不同的配飾花紋。
●現代使用場合:主要用于祭祀等重大禮儀場合。
2. 襦裙:女性常服
襦裙又可根據腰線的位置分為:
(1).齊胸襦裙(裙子束在胸上,有對襟也有交領的上襦,盛行于唐代)
(2).高腰襦裙(裙子束在腰上胸下,流行于隋唐五代)
(3).齊腰襦裙(襦裙的基本款式,各朝各代都有)。
根據領子的款式分為:
(1).交領襦裙
(2).對襟襦裙(內穿訶子,配上對襟的上襦,流行于唐五代)。
還有一種襦在外穿法的襦裙,流行于宋明,宋朝流行的襦外穿法就是把一般的襦裙上襦放在外,而明朝流行的襦在外穿法,則有更多特點(琵琶袖,有小袖緣,也有沒袖緣的,斜交領,領子加白色護領),雖然襖這個詞就是襦的意思,但是現在為了區別襦在裙內的穿法,普遍把襦在外的穿法稱為襖裙。
●現代使用場合:踏青、逛街、傳統節日等都可穿著。
3. 男性在穿外衣氅衣的時候也可在里面穿上衣下裳的服制。
●現代使用場合:因為氅衣袖子不小,可以當作小禮服使用。
二. 深衣制:
(一) 基本特點:深衣制是衣裳制的發展,上下分裁再在腰部縫合,也有對衣裳制繼承的意思在里面。
(二) 深衣制款式:深衣按衣襟繞襟與否分為直裾、曲裾。
(1) 曲裾深衣:流行于漢代,分單繞、雙繞,除了一般的繞襟款式外,還分魚尾、燕尾。魚尾是加大繞襟下面的緣邊,緣邊看起來像魚尾巴。燕尾則是旁邊和前面長,后面短,看起來像燕子的尾巴。
(2) 直裾深衣:直裾的運用廣于曲裾,跨越的朝代僅次于衣裳制。直裾也有魚尾直裾,和曲裾原理一樣。
(3) 朱子深衣:朱子深衣則是指根據朱熹的朱子家禮記載考證的深衣,直領(沒有續衽,所以類似對襟)而穿為交領,裳幅皆梯形。朱子的影響很大,日韓都是在朱子制度的基礎上制作的,或嚴格執行,或加上續衽。明朝則提出了更多解釋方案。
●現代使用場合:屬于小禮服,在需要正式著裝時可以穿著,如參加宴會等。
三. 通裁制:
(一)基本特點:通裁制是在深衣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的產物,不再上下分開剪裁,而是采用上下通裁的方法,背之中縫直通到下面,所以稱為直裰,也稱直身,流行于宋明,屬于男裝常服。
(二)款式辨析:《明宮史》中記載:“直身:制與道袍相同惟有擺在外綴本等補圣上有大紅直身袍凡遇大事若過司房或秉筆私自下直房始穿此凡見尊長則不穿其色止有天青黒綠玄青不敢做大紅者或亦開擺加襯衣而束本等帶者。”
從上面可以看出直身是加外擺,也有不加擺里面穿襯衣的。加內擺的是道袍(定陵道袍),因為宋明兩代士人喜歡穿道服,所以道袍不是只有道士能穿。
(三)直身款式:宋明兩代的直身在袖子、交領上也存在區別,宋為直方袖,而明朝多了琵琶袖,后期又出現了斜交領(左襟比右襟系得高,y的腳會更往上,更保暖)。
●現代使用場合:男性常服,同襦裙用法差不多。{page_break}
四. 外衣:包括褙子、氅衣和半臂
(一)褙子:主要為直領,兩側開衩,胸前用系帶或金屬扣固定,流行于宋明,一般為女子穿著。褙子的長度一種是到腳面,還有一種則是到膝蓋。有窄袖、廣袖、方直袖。內可搭配襦裙、訶子等。
●現代使用場合:禮儀場合可搭配大袖褙子,平時可搭配窄袖褙子。
(二)氅衣:男裝,一般搭配衣裳制或直身道袍。有兩邊開衩的也有不開衩的,胸前有系帶固定,因為流行于士大夫間,所以袖子都比較寬大,一般為方直袖。《明宮史》中記載:“氅衣:有如道袍袖者,近年陋制也。舊制原不縫袖,故名之曰氅也。彩、素不拘。”氅衣是宋明流行于士大夫間的對道教鶴氅改良的一種外衣形式,鶴氅原是用仙鶴羽毛做的披肩,后來道家在道服上繡上鶴也稱作鶴氅,宋明士大夫流行穿道服,把原來沒有袖子的道服鶴氅改成了有袖子的氅衣。
●現代使用場合:一般性禮儀場合均可使用。
(三)半臂:流行于秦漢、隋唐、明朝的一種外衣形式,三個時期的半臂略有區別,男女都可穿,有直領、交領,也有貫頭形式的,袖子長度只到上臂,稱為半臂。女子:對襟直領半臂分兩種,一種是短衣,一般到腰部,搭配襦裙,半臂放在裙外穿著,流行于隋唐;一種是長衣,一般到膝蓋,不開衩,配深衣穿著,流行于秦漢。交領、貫頭半臂一般束在裙內搭配襦裙穿著。男子:男子的直領半臂是長衣,一般搭配深衣穿著,流行于秦漢。男子的交領、貫頭短半臂則一般搭配褲子穿著,天熱可直接貼身穿。還有一種有擺的類似于直身道袍的半臂流行于明朝。
●現代使用場合:作為常服使用。
五. 衣褲制:
一般是為了方便而把下裳改為褲子的穿法,上襦放在褲子外面,或用腰帶系住。
●現代使用場合:適合運動時穿著。
六. 圓領袍服:
這個比較特殊,所以單獨講。
圓領袍服盛行于隋唐,一般認為是胡服,屬于男裝,唐朝女官也可穿著。因唐朝將圓領袍服定為公服,并且一直沿用到明朝,圓領到明朝已經作為官服融入到漢族婚禮中。各個時期的圓領也略有區別。
●現代使用場合:窄袖可以作為常服使用。
七. 襯衣:
1.中衣中裙2.中衣中褲3.中單。
●現代使用場合:
中衣中褲中裙一般是穿衣裳制或衣褲制的時候穿
中單則是穿長衣的時候穿,如深衣、直身。{page_break}
八. 兒童漢服:
兒童在成童(成童就是少年)前(13-15歲),只能穿衣裳制或衣褲制,不能穿長衣。
成童后方可穿長衣,古時候成年則需要束發(男女相同)
九. 袖子:
漢服袖子展開蓋住手掌一半,合攏則蓋住整個手。
漢服的袖子多種多樣,基本分為廣袖、垂胡袖、方直袖、窄袖、琵琶袖五種。
(一) 廣袖:一般用于禮服,分平時用廣袖和表演用廣袖
1. 平時用的廣袖一般在腰帶旁開口,和方直袖的開口位置相同,然后向下延伸到不同尺寸需要的大小,廣袖內測呈弧形封口,外側開口,接袖一般接在廣袖上。
2. 表演用廣袖一般為舞者穿著,一般在窄袖的位置開口,然后向外拐一個彎再向下,一般接袖在小袖子上。
3. 同和服振袖的區別:振袖是內側開口,外側封口,弧度在外測,類似廣袖的倒裝,振袖的長度不管伸直合攏都在手腕上,袖子接在肩部。
(二)垂胡袖:流行于漢代,一般用于曲裾深衣或直裾深衣,是廣袖的收袂加上小袖緣,袖子
比較對稱,根據廣袖的大小,垂胡也會有大小。
(三)方直袖:是在腰帶旁開口,水平向外延伸,呈長方形。
(四)窄袖:是在除了頭部的上半身一半處開口,水平向外延伸,呈細長方形。
(五)琵琶袖:流行于明代,由明太祖發明的一種袖子,內窄慢慢向外擴大,像一把琵琶,袖口呈弧形、封口,可加白色小袖緣可不加。
十.腰帶:主要分寬帶和細帶
(一)細帶用途廣泛,一般衣裳制、衣褲制、深衣制、直身都可用。
(二)寬帶則是楚國流行的腰帶樣式,一般用于直裾深衣或曲裾深衣。
(三)還有個類似寬帶的腰部裝飾物叫抱腰,用細帶固定,出現于魏晉南北朝,之后一直零星存在,比如韓熙載夜宴圖中就出現此物。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