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服裝走過的風風雨雨
上海時尚女裝
1978年-2008年,上海人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到政治、經濟、文化、小到衣、食、住、行。其中,首當其沖的“衣”——服飾,是最貼近百姓生活的,也是最能直觀展現社會面貌變化的。時尚都市上海人的服裝設計變化,記錄著整個城市的發展軌跡。
一、70年代:告別藍黑灰穿上“的確良”
藍黑灰VS的確良
服裝歷來是潮流的眼珠,是時尚的風向標。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著裝風格,反映了不同的審美習慣。俗話說“盛世有華服”。這幾十年的輝煌成就,在老百姓的著裝習慣和潮流更替中表現得最為明顯。
上世紀70年代,在幾億中國人的衣柜里,綠、藍、黑、灰等幾種顏色的衣服占據了絕對的“統治地位”。中國人因為服裝式樣的單一和色彩的沉悶被西方人形容為“藍螞蟻”。
那時,國人的著裝無論從色彩到樣式都是單調和沉悶的,從當年的新聞記錄片中有著清晰記錄。當時服裝主要色調是藍、灰、黑等暗色調。文革剛結束時,草綠色軍裝也盛極一時。年輕人、學生等為擁有一套軍裝行頭而自豪。{page_break}
最壯觀的場面是下班時分,從國營大廠礦的大門涌出的人流,都著藍色、灰色工作服,遠看呈灰暗一片;片刻工夫,黑壓壓的人群跨上自行車,迅速消失在歸家的路途中。那時能在工廠當工人也是值得驕傲的。艱苦樸素是良好作風,值得提倡;講究吃穿是資產階級思想,會受到批判的。因此,這樣著裝是常態。
改革開放喚醒國人審美意識,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百姓著裝開始追逐潮流與時尚,喇叭褲、蝙蝠衫、健美褲、牛仔褲、連衣裙、吊帶裙等等,你方興罷我登臺。
二、80年代:追求“時髦”的日子
喇叭褲VS踏腳褲
這幾十年來,街頭的服飾靜悄悄的開始有了變革。首先是普通公眾服飾方面的變化。事實上,身體解放從來是思想解放和社會開放的先導。當時,走在上海街頭,一條闊腳喇叭褲就是“潮人”的代名詞。
喇叭褲是20世紀60-70年代的美國的風尚,“貓王”把喇叭褲推向了時尚服飾的巔峰。隨后在港臺地區流行,并直接影響了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大陸地區。當時,港臺電影中,明星們都穿著喇叭褲,把屁股包得滾圓滾圓,引領時尚。而在內地,第一批穿上喇叭褲的,在老人們的眼里,無疑就是“男流氓”和“女流氓”。
喇叭褲直接和道德品質掛鉤。老師拿著剪刀,在校門口剪學生褲腿的,并非個別。當時,一名留長發、穿喇叭褲的青年勇救落水小孩的事件,引起社會廣泛討論。大眾眼中的“不良”青年怎么成了英雄?
在當時流行的日本電影《望鄉》里,由栗原小卷扮演的女記者穿過一條喇叭褲,栗原小卷俏麗的面容、優雅的氣質和優美的身體線條,把喇叭褲文化推向了令人神往的境界。不過,國產的喇叭褲仿造品,無論在面料和款式上,都無法與栗原小卷的喇叭褲相提并論。{page_break}
當時的一首流行歌曲《艷粉街》唱道:“有一天一個長頭發的大哥哥在艷粉街中走過,他的喇叭褲時髦又特別,他因此惹上了禍,被街道的大媽押送他游街……”盡管如此,卻似乎沒有什么可以阻止喇叭褲在中國的冒險。
喇叭褲與其他的“文化走私”品––蛤蟆鏡、收錄機、迪斯科和鄧麗君的歌聲等一起,構成了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國市井文化的怪異景觀。
三、90年代:個性與品牌風行
個性VS品牌
90年代,人們開始大膽地追求服裝享受,從價格、質地到品牌,無所不包且理直氣壯。整個90年代,再沒有哪種潮流可以稱霸一個時代,但正是在這十年,上海這個繁華都市開始遍布各種品牌專賣店。人們在與世界名牌的初級對話中,學會了追逐“品牌”。
一步裙、露臍裝、吊帶衫、半截褲、破洞牛仔褲、松糕鞋,哈韓族的肥褲子、掉襠褲,幾乎沒有什么不敢穿的,也幾乎沒有什么衣服能讓人輕易滿足。計劃經濟時代里,一家人的衣服放在一個衣櫥里就足夠,現在一人一個衣櫥都嫌擁擠,“女人的衣櫥里永遠缺一件衣服”成了女性的共識。
90年代初的流行服裝,是以前衛的風格為設計主流的,它是80年代末保守復古潮流的一個反向的趨勢,其設計反映出不僅僅從傳統服飾中尋找價值的意識,他們認為傳統的設計僵化、麻木,讓人激動不起來,常常需揭下傳統文化道貌岸然的面具,用幽默詼諧的手法,開輕松的玩笑。
整個90年代,再沒有哪種潮流可以稱霸一個時代,只有不厭其煩地列舉才能勉強概括90年代的服飾特征。但正是在這十年,“服裝市場”和“品牌”這兩個影響深遠的詞匯凸現在人們的服飾追求之路上。
與此同時,外國品牌陸續進駐中國市場,從皮爾?卡丹、鱷魚到耐克、阿迪達斯,即使這些牌子并不是人們記憶中了不起的“國際頂級品牌”,但它們進入中國早,留給國人的印象也是最深刻的。
90年代,城市里的繁華地區遍布各種品牌專賣店。人們在與世界名牌的初級對話中,學會了追逐“品牌”,也慢慢拉近了中國高端服裝與世界的距離。這時的人們買衣服已經有了明確的地點:要么去服裝市場,要么進品牌專賣店。
四、新千年:國貨影響世界的世紀
時尚搭上了中國風
中外交流日益密切的21世紀大環境下,中國服裝人不斷提及怎樣由“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的話題。此時的中國人,已經從改革開放初期的青澀、手足無措,變得張揚而自信。人們對服飾“個性化”的理解,也不再局限于呆板地套上一件名牌。
中外交流日益密切的21世紀大環境下,中國服裝人不斷提及怎樣由“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的話題:將現代技術與傳統元素結合在一起,才能培育出國際揚名的本土品牌。
隨著千禧年的鐘聲在24個時區接連響起,人們發現“全球”再也不是一個書本上的概念,只要坐在電視、電腦前,人們就可以真切感受到全球的心跳。
此時的中國人,已經從改革開放初期的青澀、手足無措,變得張揚而自信。人們的眉目、衣著越來越活泛,對服飾“個性化”的理解,也不再局限于呆板地套上一件名牌。青年人習慣用“混搭”創造獨一無二的個人服飾。隨英倫、波西米亞、OL等服飾風尚先后刮起,旗袍、唐裝、漢服也卷土重來。表象背后則是“時尚循環”之手在幕后指引。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