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佛的服色衣著和具體形象
白色在這里是圣潔的象征。釋迦牟尼的代表服色彩即是此色。據說釋迦牟尼“往胎”之相為白象。釋迦“八相成道”之三則有白蓮花,之六有白馬。佛在畫中往往由白來表現。
《佛教與雕塑藝術》中記載:“佛像的衣著,雖并不超越僧人服裝的定制,但經過藝術加工后,寬大厚重,褒衣博帶代替輕紗透體式的衣著成為定式。佛像多是內穿交領褥,胸前束帶作小結,外罩對襟式袈裙,不過由于帔帛,裙裾的加寬增長,也多少有些南朝士大夫的風貌。”
佛像裝束,多是頂現肉髻,或頭梳螺髻。身著磚紅色通肩式袈裟,袒胸覆足,衣褶隆起,流利如鐵線描。或著衣服的襞褶間遍飾浮雕千佛,而有毛質厚料的感覺。又有本尊立佛是著寬大厚重的褒表博帶式“袞服”,此種服飾的佛像自公元5世紀末在中國北方廣泛流行。
《中國寺廟文化》記載:“佛面像豐圓適宜,摩尼光高于肉髻,顴骨低,鼻直而平,準頭較小,唇薄,兩肩齊亭。在衣飾上,或內著掩左肩的僧卻崎、外著右肩半披偏衫,或著通肩大衣。”
或頭頂有旋紋發髻。上身內著僧卻崎,外著方領褒衣博帶式大衣,衣里引出雙帶于胸前作結下垂:大衣右邊衣領似帔巾形式,橫搭在左肘上。下部著裙,裙的下部有較密的農褶。
或低肉髻,面型方圓,上身內著僧卻崎,外著敷搭雙肩袈裟,臂胛較前為肥。有的外著半披肩或肩袈裟。莫高窟像上身外部著雙領下垂袈裟,自袈裟引出雙帶作小結,雙腿較短。天龍山,響堂山像胸部較挺,佛座出現肥碩蓮花。
或面形由長方發展到方圓適宜,唐初又在方圓之中透出清秀。頭頂上由低平肉髻發展到高形螺髻。紅色方格的袈裟垂至方形佛座前,成稀疏密褶:唐初去掉方格紋飾而直裹雙膝,不再垂至座下。束腰六角座,墊一塊劫波育作為佛的坐褥。
或頂作螺髻或水波紋髻,上身著僧卻崎,外披敷搭雙肩大衣。密宗大日如來像頭戴卷草紋寶冠,頸下有卷云蓮花紋頸幽,臂有臂釧,半結跏跌座,乳部突起,接近印度波羅王朝時代的造像風格。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