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店鋪補貨有技巧 切莫盲目補添
有位好友開了個專賣高檔服飾的小店,因為進貨渠道很特殊,從一開張生意就相當紅火,經常貨到后很快就賣空了。一天,當我們閑聊起她的開店體會時,她提起了補貨的問題。按照常規的做法,她每天都要對貨品進行清點,將快要賣斷的貨品進行補貨。她最頭疼的問題是,有時貨補來后反而賣得很慢了,結果成了庫存;有時補來的貨又不夠,賣不了幾天就又斷了貨。她每天要花一半的時間盯著這些貨品,卻還總是出問題。
她感嘆說:“補貨其實挺難的,我現在只有憑經驗慢慢地摸索。”當我問她如何計算補貨數量時,她似乎也沒什么方法,我問她:“為什么這個貨補20件?那個貨補100件?”她只是說:“這個賣得很好,應該需要100件吧!”
補貨是買手工作中最重要的職能之一,其訣竅在于“數量”和“時機”之間巧妙的配合。如果補得太慢了,不僅銷售會出現斷檔,而且補貨到了店里已經過季,就變成了庫存積壓;如果補得數量太多了,留到季末還沒賣完,只能打折處理;這其中的技巧很值得仔細推敲。
第一步,首先我們收集幾個主要基礎數值,見下表:A累計銷售數量(自上貨日起)、B庫存數量(店鋪+中心倉庫)、C上柜日期。第二步,以上柜日期C計算出銷售周D,也就是迄今為止該貨品已經上柜賣了D周,然后用累計銷售數量A除以銷售周D,A/D=E,這樣就計算出該貨品平均每周的銷售數量E。第三步,用庫存數量B除以平均每周的銷售數量E,即得出剩余庫存銷售周F,B/E=F,F數值說明了余下的存貨還能賣幾周。有了F數值做參考就很容易分析出是否需要補貨、需要補多少數量的貨,以及按照工廠或供貨商的補貨速度,追加訂單是否來得及。
假設上表中的四個貨號都是夏季短袖產品,自陸續上貨以來已經分別銷售了5~8周時間。不難看出,245和246兩個貨號的存貨還足夠再賣5個月以上(20周/26周),也就是說足夠支撐到夏季銷售結束,暫時可以不考慮補貨。247和248兩個貨號的存貨分別還能再賣2個半月和1個半月(10周/6周),假設現在是5月初的話,保守預測當賣到6月初時,這兩個貨品就有可能會陸續出現斷碼。買手預期該貨品能夠銷售到8月初,電腦計算出以現在的銷售速度到8月初時的缺貨數量G:分別為552和640件。在經與供貨商交涉了生產周期,確認追加訂單能夠保證在四周之內兌現后,買手決定對247、248兩個貨號進行補貨。由于自3月份以來氣溫始終不高,夏季產品銷售高峰還未真正到來,買手預期進入夏季后對短袖產品將會有更大的需求量,于是將2個貨號的補單數量H分別放大到1000件和1200件。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新上貨品最開始的銷售經常是不太穩定的。一般在應季的前提下,觀察銷售和決定是否補單的最好時機應為新品上市2周后,這個時間段所反映的數值會趨于穩定并具有一定代表性。如果沒有其它因素的影響,這時的數據可以作為買手的補貨參考。
雖然我的朋友開的是個小店,貨品流通的數量也遠不及大型連鎖品牌零售商的多,但補貨的原理是相通的。聽到此處,她也不由得連連贊嘆說:“這真的是很科學!有了這套方法,我就可以很有把握地補貨了,還能監控銷售進度呢!”不過我還是一再向她強調,即使有著各種統計數據的支持,也不應該盲目地過分依賴數據和電腦統計。服裝銷售的高低潮經常會受各種外界因素的影響,如氣候的反常、廣告推廣帶動的熱銷、流行趨勢的短暫影響、重大社會事件等等……
例如在10月份,如果氣溫降得比較晚,大衣上柜幾周后銷售仍然低迷,這時過早地采取降價處理,會導致氣溫恢復正常后進行綜合的考量,結合經驗,針對之后幾周的市場趨勢走向,采取適當適時的應對措施。
買手工作的訣竅在于通過適當適時的補貨使暢銷款最大化,從而優化庫存結構。當然對滯銷款的處理也必須及時有效,這樣才能做到促進貨品的快速流轉。但是,在什么時間點、補多少數量的貨,這完全取決于各個品牌的市場特點以及品牌零售商自身的物流效率,不能簡單地套用任何公式。不過有一個規律是可以遵循的:越是快速變化的時尚年輕品牌,補貨速度越要快,補貨的數量越要適度;經典保守的品牌,補貨的節奏可以操作得相對慢一些,補貨的數量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相對放大一些。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