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店的宜家能持續火爆是為什么?
浙江省社科院區域經濟研究所郭鷹博士也關注著宜家商場。他認為,宜家在中國取得的成功,實際上印證了“供給側”理論的時代重要性、迫切性。“浙江企業當下最核心的問題是要加快轉型,但一些企業卻并不知道該往哪里轉。宜家供應的產品設計感比較強、注重人性化等因素,能把消費者的需求進一步激發出來。”
郭鷹告訴記者,以前一些企業對供給端的產品質量不夠重視,不注重技術創新,提供的產品對消費者而言性價比不高吸引力不夠。這種對供給端的不重視,促使中國的消費者熱衷購買日本等海外高質量的工業產品,而國內的同類產品卻處于供應過剩的狀態。“宜家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好,注重供應端,激發了國內消費者的消費欲望。”
浙商研究會執行會長王曙光應記者要求也對宜家杭州現象作了剖析——“宜家現象主要做到了‘三合一’:一是產品掐準市場需求,宜家的市場調研有功力;二是價格走親民路線,誰都想買到質優價不貴的商品;三是規模效應,所謂的超市模式。事實證明,規模銷售才能真正把價格降下來。
同時,在逛家具超市時,隨時可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欲望,這就是眼球經濟效應。有理由相信,宜家的銷售總額中,有相當比重出自消費者‘計劃外消費’。總之,宜家聚焦了多種消費要素,其已然形成的模式也成為一種品牌,足以喚醒市場需求。”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強調在供給角度實施結構優化、增加有效供給的中長期視野的宏觀調控。未來我國推進新一輪經濟改革,應從國際主流的需求管理“西醫”方式,更自覺、更積極轉向供給方面的改革創新,防止對“西醫”過度依賴,采用“中醫為主、西醫配合”的供給管理與需求管理相結合的綜合療法。
進入新常態的中國經濟,面臨一系列新的突出矛盾和問題。表象上是速度問題,根子上看是結構問題。抓住供給側做文章,是中國經濟進入發展新階段的必然選擇。”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說。
“中央決策堅持問題導向,從生產供給端入手,創造新供給,滿足新需求,打造經濟發展的新動力。”遲福林對媒體說,中國進入中等偏上收入水平國家后,需求增長總體比較平穩但出現了新升級,產業結構要跟上來,現代服務業和高端制造業要加快發展,而產能嚴重過剩行業要加快出清,這樣才能形成新的核心競爭力。
宜家中國零售總裁朱昌來沒有忘記杭州人的貢獻,“在過去的一年里,我們分別在武漢,杭州和西安成功開業,我們欣喜地看到這些新興市場的良好表現和發展潛力。”
6月25日,宜家在中國的第17家商場正式投入運營,新商場位于杭州喬司。6月23日,宜家杭州商場還沒正式開業,只是搞了一次會員日銷售,就把杭州人“嚇”到了。找不到位置停車,付款要排上個把小時隊,吃飯也要排個把小時……有人說堪比“春運”。
6月27日上午,開業后首個雙休日,因為一大早就有顧客上門排隊,商場三層的餐廳提前到9點營業,原定10點營業的宜家杭州商場提前20分鐘營業。因為人流量太大,顧客光是進場就要排隊1個小時,到了中午12點半,商場的廣播響起了入口人流管制的通知。不僅宜家商場擠爆了,就連地鐵喬司站都幾乎“癱瘓”了——從當下午1:25左右到2:30,喬司站雙向列車過站不停車,并實行客流管制:乘客只出不進。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