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需要更多尊重
“中國制造”的產品在全球市場有獨特的競爭力,卻并未得到各國消費者和公眾的足夠尊重,不少國人也在反思“中國制造”的不足,要求以“中國制造”。筆者則認為,我們應公正地對待“中國制造”,給“中國制造”更多的尊重。
在對“中國制造”的反思中,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往往被指責為缺乏技術含量。實際上,勞動密集型產業中也存在很多高技術環節,就正如高技術產業中存在勞動密集型環節一樣。產業升級、結構調整不是要淘汰勞動密集型產業,而是要在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過程中增加技術含量,增加中國提供的核心零部件和原材料。因此,把“中國創造”和“中國制造”對立起來存在認識上的偏頗。
我認為,企業要做的是在“中國制造”的過程中,增加“中國創造”的元素,即增加自己的知識產權,打造自己的品牌。近年來,許多“中國制造”的產品已經有了大量“中國創造”的元素。否則,“中國制造”在世界上不可能有今天的競爭力。“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無論是自主知識產權還是品牌,都必須依附于“中國制造”的發展與成功,屬于“中國制造”的有機組成部分。把二者對立起來,難以提高“中國制造”的形象,難以給“中國制造”必要的尊重,同時,把“中國創造”變成了難以實現的空中樓閣。
目前,中國正處于工業化的中期,“中國制造”對中國仍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為數眾多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擔負著解決就業機會、保持社會穩定的責任。新加坡是一個服務業高度發達的國家,但卻保留了規模約有二三十萬就業人口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這是因為,無論經濟和教育多么發達,總有一些人因為種種原因不能從事所謂“高端行業”,他們的就業出路就在于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崗位。為了解決就業問題,我們就必須保證相當一部分勞動密集型崗位被長期保留下來。從這一點而言,企業家要積極承擔這項社會責任。
目前,發展低碳經濟以及社會慈善事業成為許多企業家談論社會責任的重要內容,但我認為,最主要的問題應是保持、創造就業崗位,盡可能吸納就業人口,并改善員工的工作和生活環境,避免“血汗工廠”的出現,使每個企業變成一個家庭,實現企業內部的和諧,贏得整個社會的尊重。
影響“中國制造”形象的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企業間長期存在的“內斗”現象。我經常向大家講,最近幾年“中國制造”遭遇不少反傾銷訴訟,原因就在于“內斗猛于虎”。企業相互競爭,競相殺價,價錢越來越低, “中國制造”產品不僅得不到合法利潤,而且也沒有獲得應有的尊重,追到國際貿易制裁。可以說,這些年我們在一些重要產品的進出口價格方面失去話語權,也在于內耗太厲害,使得國外企業有隙可乘。總的來說,中國的制造業企業已經超越了原始積累階段,那種在“原始積累”階段爾虞我詐、互挖墻腳的殘酷競爭手段應該結束了。對制造行業的企業家而言,要贏得尊重,就必須努力與周邊企業和上下游企業實現互利雙贏,改變整個行業的競爭生態。這并非要改變市場競爭的游戲規則,而是要避免企業間的競爭陷入“殘酷內斗”的怪圈。
當然,中國企業結束“內斗”并不意味著在國際間的競爭中進行不正當的“一致對外”,造成對外國企業的損害,這畢竟不符合經濟的市場原則。不過,在規則允許的范圍內,按照互利雙贏的原則,企業間相互協調通氣,協調價格,聯合參與反傾銷應訴,保護行業利益是可行的。還應該看到,解決中國企業“內斗”,對國外企業也是一件好事。那些堅持公平競爭原則的外國企業看到中國企業內訌,心里也是不舒服的,他們會認為這個行業存在不正常的競爭環境,不宜進行長期貿易和投資合作。畢竟,一個行業內斗太厲害,其發展勢必是扭曲的,損人也不利己。這就要中國企業家提高素質,不僅僅是為了自己企業賺錢,也要考慮一個行業在中國和世界的健康發展。
一個在內亂、互相殺價、無序競爭的環境中成長的企業群體,往往會被國際社會看作低素質、不可信任的群體,不會在國外得到尊重。即使一時讓國外企業或消費者得利,他們也不會說好話,只有盡早結束中國企業的“內斗”,才能盡快建立起受國際社會尊重的中國企業群體,“中國制造”才能真正獲得應有的尊重。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