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政策仍寬松
中美兩國是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一系列數據顯示兩大經濟體年中時的下行已近尾聲,平息了人們對全球經濟階段性疲弱將加劇的擔憂。
政策聯動也在兩大經濟體中提供了更多的貨幣融通性,這一動向正影響到其他地區:新興市場的政策制定者們暫停利率正常化進程,試圖保護其貿易行業免受全球經濟放緩以及美元和人民幣貶值的打擊。由此產生的全球更寬松的貨幣政策意愿,有助于抵消發達經濟體央行面臨的利率下限的影響。
中美兩國在經濟周期中所處的位置大相徑庭。美國正從深度衰退中復蘇,面臨居高不下的失業率和艱巨的財政調整任務。而中國則處于成熟的擴張階段,并且推高了其產能利用率。
但是,兩個經濟體的增長在今年年中均有所放緩,并且還影響到世界其他地區。在中國,8月數據報告顯示,旨在緩解借貸和公共部門投資的政策影響正在消退。生產數據顯示庫存調整已經結束,零售增長仍然強勁,因此即便年中時的出口快速增長放緩,未來幾個季度GDP增長很可能穩定在8%左右。
美國情況有所不同,其經濟企穩應該是暫時性的,但出現雙底衰退的幾率,仍為小概率事件。近期的調查結果顯示制造業衰退還將繼續。此外,繼年中時的財政緊縮之后,2011年年初還將出現新一輪緊縮。目前的關鍵問題是經濟疲弱和不確定性的增加是否會使企業偏離防御態勢,而企業又是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就這一點而言,美國9月申請失業救濟人數的下降頗為令人歡欣鼓舞。
預計明年中美兩國將恢復高于趨勢水平的增長,但目前階段性的疲弱主導了政策的方向。由于美國核心通脹率已經低于1%,失業率仍接近10%,美聯儲越來越擔心其雙重使命(維護物價穩定和促進就業)的成績。美聯儲已經發出相關信號,將在較長時期內繼續保持目前接近于零的政策性利率。
盡管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會議并沒有如市場預期進一步收購資產,但卻首次聲明稱基礎性通脹目前所處水平低于預定目標,可以預計,美聯儲將恢復大規模購置國債舉措,很可能在其11月會議中做出該決定。
為了使美國貨幣政策切實有效,美聯儲必須讓家庭和企業相信經濟正在朝既定的目標邁進。前幾個月通脹預期的市場指標下降也就成了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因為它表明人們對美聯儲最終取得成功的信心正在減弱。
再來看中國,最新宏觀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在年中時的減速已基本結束;預計GDP增長將在2010年下半年穩定在7.5%-8.1% 之間。
然而,金融市場對宏觀政策走向仍不明了。今年夏季,受歐洲主權債務危機蔓延的憂慮影響,部分投資者開始預期年初至今實施的貨幣政策正常化將會扭轉。但最近,因中國政府發表嚴格調控房地產市場的強硬言論,以及市場重燃短期內加息之憂慮,投資者又對政策走向充滿疑慮。
在經濟環境不明朗的背景下,中國決策者正采取“靈活”的政策方法,以解決現有的宏觀挑戰。可以預期政府的整體政策取態不會發生重大轉變,特別是年內實施的眾多行業專項緊縮措施(包括房地產調控政策)。
中國的實際存款利率已連續七個月為負,央行很可能于四季度加息27個基點,以抑制通脹預期。同時,因主要決策者仍無法確定全球增長前景以及早前實施的緊縮措施的滯后影響,故目前尚未就利率調整達成一致。
我們注意到,自中國人民銀行于6月承諾加大人民幣匯率的靈活性以來,人民幣的貿易加權匯率有所下跌。盡管有歐美施壓,短期內人民幣兌美元加速上揚的可能性,仍將受中國決策者對外部需求仍不確定及其對出口影響的憂慮制約。
生產物價指數近幾個月的顯著放緩,顯示潛在的非食品通脹壓力大體受到控制。我們預期消費物價指數通脹將在三季度見頂(年率),明年年初將在3%附近逐步靠穩,這也為我們對今年四季度加息27點的預測提供了依據。
自今年1月以來,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和三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回籠大量資金,令銀行間的流動性顯著收緊。但近幾個月來,央行的公開市場操作更為靈活。央行于5月至7月間向市場注入資金,并在8月回籠。因此,整體貨幣環境大致保持寬松。政府仍在商討是否需對銀行出臺更多的反周期監管規定。貸款總額增長放緩的趨勢似乎已于5月見底(經季節調整年化三個月增長14.1%)。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