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業全線萎縮 “不賺錢”的狀況普遍存在
萎縮的不只是繭絲綢產業,而是整個紡織業。繼真絲(桑蠶絲)織造業爆出低迷行情后,棉紡行業又相繼傳來有價無市訊號,緊接著以聚酯為主導的化纖產業也宣告暴利時代大勢已去。
“一位客戶剛剛向我們下完訂單返回歐洲,就提出削減每宗產品幾百件的要求,這在以前的市場上是很難想象的。”廣東紡織品進出口有限公司事業六部總經理陳躍武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在一些品種上,海外訂單量下降了70%以上。”江蘇舜天集團副總經理曹小建表示,與去年相比,紡織品在海外市場特別是在歐美市場的訂單大幅下滑、單份訂單額度急劇萎縮。
“不賺錢”的狀況在紡織業各環節中普遍存在。
棉價高漲 有價無市
國家棉花監測系統調查數據顯示,11月5日,代表內地328級棉價格的國家棉花價格B指數均價28805元/噸,較前一周上漲1849元/噸,漲幅6.9%。
棉價一周一變化。漲價壓力不斷向棉紗、棉布、棉制品、服裝、家紡等下游行業傳導,導致下游終端產品價格全面跟漲,但價格漲幅卻逐級遞減,紡織行業運行風險加大。
對處于行業上游的新農開發、棉花種植和加工企業來講,棉價的大幅提升有利于公司毛利率的提升以及業績的增長。不過,也有人士指出,棉花價格的上升伴隨而來的是產量的下降,同時,由于籽棉收購價格也同樣大幅提升,成本壓力對利潤的沖擊也不容小覷。
對于從事紡織原料加工的棉紡企業而言,通過調高棉紗、棉布的價格轉移了部分成本壓力,景氣度好轉,企業利潤增加;但棉價的高企也使企業無法確定生產成本,因怕擔風險而陷入觀望,不敢簽訂長期訂單。
一些大的紡織企業,多依靠前期囤積的庫存來應對漲價壓力,而一些中小紡織企業在面對高棉價時只能選擇減產或者停產,導致棉花有價無市。
而對于處在更下游的紡織服裝企業來說,不斷高企的成本使得不少企業無法完全消化,不得不提高產品批發價,零售價格的上調必將削減部分終端購買力。
中國棉花協會相關人士表示,棉價上漲雖有供求基本面等因素,但不足以支撐棉價如此暴漲,投機炒作亦占很大比重,導致收購秩序混亂、棉花質量下降,產業難以可持續發展。
{page_break}
繭絲外銷 訂單銳減
以外貿出口為主的絲綢行業,在世界經濟不景氣的影響下,遭遇訂單冷門,30%以上的出口銳減額成了行業的常態。高企的各項成本讓古老的真絲綢織造業在轉型升級熱浪中舉步維艱。
“今年的出口形勢很不樂觀,我們公司的出口量起碼減少了30%左右。”吳江絲綢協會副會長、鼎盛絲綢公司總經理吳建華這樣告訴《中國企業報》記者。
安徽京九絲綢和杭州綠冬絲綢等企業負責人在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采訪時均表示今年外貿出口銳減三成以上。
吳江市盛澤鎮被譽為中國四大綢都之一,這里曾日出萬綢,衣被天下,是中國絲綢的晴雨表和風向標。然而,據吳江絲綢協會2011年上半年調查資料顯示,截止到今年6月底,整個吳江市真絲綢織造廠只剩14家。
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以出口貿易為主的吳江真絲綢織造業受到很大沖擊,產量直線下降。全市桑蠶絲交織品和純桑蠶絲織品分別從2008年的2139萬米和1765萬米,下降到2011年上半年的716萬米和566萬米,降幅近70%。
特別是2010年下半年以來,由于繭絲原料價格處于高價位、工費成本上升、銷售不暢等原因,一些資金實力不足的真絲綢織造企業不得不停機停產,關門歇業,更多的企業為了生存與發展,“轉型”投身其它業務。
企業以追求利潤的最大化為其主要經營目標,當投資回報率低,已無法獲利的時候,調整經營思路和產品方向則是必然的選擇,真絲綢業萎縮亦是不爭的事實。
化纖暴利 回歸理性
上世紀80年代后期,桑蠶絲生產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而出現萎縮,一些從事繭絲綢生產的企業以及一些棉織企業開始轉型,讓化纖行業“有機可乘”并得到迅速發展,特別是聚酯滌綸產業更是進入了“黃金期”,產業、產能、產量快速增長,裝備技術水平明顯提高,產品結構得到優化。
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秘書長鄭俊林日前在某公開場合表示,2010年我國化纖產量為3090萬噸,比2005年增長了85.6%,年均增長13.1%。
其中聚酯滌綸產量由1271萬噸增至2513萬噸,增長了97.7%,年均增長14.6%,增速高出化纖全行業1.5個百分點,占化纖總產量的81.3%。
產業迅猛發展的背后往往帶有盲目性。今年以來,受原料價格波動、用工成本上升、能源供應緊張、融資渠道變窄、財務費用增加等問題的制約,化纖行業利潤空間被迅速擠壓,企業生存環境日漸艱難。
有分析師認為,2010年PTA、聚酯纖維等生產企業利潤暴增,主要是因為國內棉花價格暴漲,化纖價格相對較為便宜,服裝企業棉花使用量減少,化纖 使用量增加,產生了替代效應;今年棉花價格已經從每噸3萬元的高位回落到每噸2.8萬元左右的水平,加上石油價格上漲,化纖企業的暴利時代即將結束。
再加上這是一個新興行業,歷史傳承不足,現有的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幾近空白。產品分類標準、產品質量標準、節能減排標準、取水定額標準和加工貿易單耗標準等無法指導行業生產,標準體系建設的滯后將阻礙行業的進一步發展。
業內專家表示,由于目前宏觀經濟形勢的不樂觀,聚酯行業“傻子都能掙錢的時代”已不復存在,行業將迎來新一輪的洗牌,價格暴利將逐步回歸理性。
{page_break}
相關
真絲商品出口價升量減
與我國絲綢服裝出口形勢截然相反的是,我國真絲商品出口呈現價升量減的特點。
今年1—9月,我國真絲綢商品出口額為26.72億美元,同比增長14.17%。其中,蠶絲類出口5.36億美元,同比增長19.45%;真絲綢緞出口7.80億美元,同比增長11.27%;絲綢制成品出口13.56億美元,同比增長13.88%。
除對印度的出口額同比下降了9.74%外,對美國、意大利、日本以及中國香港的出口額均有上升,同比增幅分別為7.15%、19.99%、17%、9.49%。
對外出口額排名前五位的市場依次為:美國、印度、意大利、日本以及中國香港,這五大市場占據我國對全球出口總量的57.05%。美國依然是我國真絲綢商品的第一輸入國,占19.86%的市場份額。
國內真絲綢商品出口額排名前五位的省市依次為:浙江、廣東、江蘇、上海、四川。這五省市合計出口額占我國真絲綢商品出口總額的83.48%,其中僅浙江一省所占比重就達38.75%,居各省市之首。
除上海出口額同比略有下降外,其余四省的出口額均有所增長:浙江出口額同比增長7.63%,為10.36億美元;廣東同比增長38.41%,為3.83億美元;江蘇同比增長9.65%,為3.81億美元;四川同比增長16.59%,為1.95億美元。
雖然在出口額方面各大類別商品均呈現同比上升趨勢,但絲類和綢類的出口量同比卻有所下降。
今年1—9月,我國絲類出口數量總計為1.28萬噸,同比下降9.6%,平均單價達到41.95美元/公斤,漲幅達32.06%;真絲綢緞出口數量為1.58億米,同比下降20.74%;平均單價4.92美元/米,漲幅達40.38%。
單價大幅上漲或成為出口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