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憑借強大的配套能力仍然占據優勢
談到“中國制造”,中國服裝協會會長杜鈺洲多次強調:“制造”也是品牌,我們應該把“中國制造”這塊品牌做好,做足。
經濟學家郎咸平有一個與眾不同的論調:真正的制造大國不是中國,而是美國。中國充其量只能說是“世界車間”――只負責加工環節,而其他的設計、物流、訂單處理、零售等高利潤環節都不在中國人手里。中國耗費了資源,污染了環境,只賺取了微薄的加工費。
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但稍微有一些極端。雖然一些品牌企業從中國轉出部分制造環節,不過,這個趨勢不是主流,而且,中國服裝業強大的配套能力仍然占據優勢。
隨著經濟全球化、國際外包業務日益增多,全球價值鏈的概念應運而生。全球價值鏈是指全球性跨企業網絡組織在原料采集和運輸、產品的生產和分銷、直至最終消費和回收處理的過程中進行的價值創造活動。
根據領導者的角色,全球價值鏈可以分為生產者驅動型價值鏈和購買者驅動型價值鏈。
生產者驅動型價值鏈是指在生產進入壁壘高的行業,價值鏈由處在生產環節上的大制造商控制。全球價值鏈的領導公司通常是國際巨頭,他們后向控制原材料和配件供應商,前向與分銷零售密切聯系。
購買者驅動型價值鏈是指在生產進入壁壘較低的行業,價值鏈由銷售渠道擁有者和品牌擁有者控制。他們在建立銷售網絡的基礎上,建立散布于各個國家(一般是第三世界國家)的生產網絡,并控制著這兩個網絡,成為價值鏈的領導者。
而在第三世界的制造商,根據零售商和經銷商提供的產品規格和品牌生產并銷售制成品。這種以貿易帶動的價值鏈,在勞動密集型的日用消費品中很常見,如服裝、鞋、玩具、手工藝品及家用電器等。
根據全球價值鏈理論,服裝價值鏈是購買者驅動型的,即大型的服裝零售商、品牌營銷商、品牌制造商是服裝價值鏈的領導者,他們居于價值鏈的高端并控制著價值鏈。在全球服裝價值鏈中,設計和營銷處于價值鏈的高端,而生產加工處于價值鏈低端。
中國服裝產業目前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低端,面臨著訂單外流、生產中心轉移的風險,產業升級是必須面對的問題。全球價值鏈下中國服裝產業升級的途徑是逐步向價值鏈高端發展。具體途徑有:制造樣衣,提高產品設計能力;品牌國際化,拓展國際市場營銷渠道。
服裝價值鏈從原料處理、產品設計、紡織品生產、成衣制造直到銷售。據測算,服裝價值鏈上的利潤分配:設計占40%,營銷占50%,生產占10%。很明顯,在全球服裝價值鏈中,設計和營銷處于價值鏈的高端,而生產加工處于價值鏈低端。服裝價值鏈是購買者驅動型的,即大型的服裝零售商、品牌營銷商、品牌制造商是服裝價值鏈的領導廠商。他們構建營銷網絡的同時,在全球配置服裝生產網絡,并通過訂單的全球化推動生產的全球化。他們控制服裝價值鏈中增值率高、利潤份額多的設計、品牌、營銷環節,而把增值率低、利潤份額少的加工環節配置在勞動力密集、工資低廉的國家和地區。
例如,亞洲早先的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以及后來的中國內地、越南等地。雖然近些年來,全球服裝價值鏈已延伸到非洲、中美洲的一些國家,但重心仍在亞洲。
發達國家在服裝加工失去比較優勢后,無一例外的都轉向服裝價值鏈高端,實現服裝產業的升級。
意大利已經發展出紡織品、服裝服飾以及高檔時裝的設計、加工、銷售一條龍的運作體系,構成了完整的產業鏈,并成為時尚潮流的源頭,不乏全球頂級品牌。
日本服裝企業自行開發、設計,將訂單下到勞動力便宜的發展中國家,成品打上自己的品牌,在國內銷售。
{page_break}
美國一大批世界知名品牌集團如Liz Claiborne、Lord&Taylor等控制了本國甚至世界市場。他們中很多是設計和銷售公司,有自己的專賣店,或在零售集團中有專賣柜臺。他們擁有品牌,產品設計好后委托發展中國家貼牌加工,然后再由他們經銷。這三個國家的服裝企業在全球價值鏈中處于領導地位。
我國的勞動力成本相對于美國、日本、歐盟來說有絕對優勢,與墨西哥相比優勢己經不十分明顯,與印度、緬甸和孟加拉等發展中國家相比己沒有優勢。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勞動力成本優勢會逐漸減弱,國外訂單有可能流向其他國家和地區,服裝生產大國的地位因此受到威脅。縱觀20世紀50年代以來世界服裝生產中心的轉移,這種擔心并非空穴來風。服裝生產中心轉移最基本的原因是:領導廠商總是力圖將服裝價值鏈中勞動密集程度最高的環節,即加工環節,配置在勞動工資水平最低的國家或地區來完成。
從組織層面來看, 全球服裝價值鏈下的產業升級,大多由加工企業與領先公司之間的互動、學習來進行,并通過不同模式的組織聯系來實現。在加工貿易中,品牌制造商(OBM)對供應商的要求較低,加工企業(OEA)主要從事加工環節,很難進一步成為OEM或其他形式的廠商。而零售商或品牌營銷商則要求其供應商具備服裝制造技術及組織原料的流通技能,需要OEM為其加工服裝。當需求量較大時,接單的OEM會把部分訂單分包給當地廠商。如果OEM能夠進一步學到如何組織整個價值鏈,他們有可能實現從OEM到OBM的角色提升。
目前中國大部分從事服裝出口的企業處于接單產品組裝(OEA)和接單加工生產(OEM)階段。全球價值鏈下的過程升級、產品升級、功能升級對中國服裝產業升級有重要意義。
在OEA和OEM階段,采購商向制造商發布所有設計指示,然后指示逐漸寬泛,允許制造商填補細節,將一些設計環節交由制造商完成。這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制造商如果能夠不斷提升,實現過程升級和產品升級,將逐漸具備設計能力,可以自行設計生產。因此,接受訂單從事服裝出口的企業,可以先根據國外的概念設計,獨自打版、制樣衣;逐步了解國外市場的需求、學習國外的設計模式,然后涉足概念設計,直至推出自己的設計師。這是一個不斷提升的過程。
制造樣衣可以深化與國外品牌的合作,變被動訂單為主動訂單;甚至在自己生產能力有限的時候,代理國外品牌來選擇國內的生產商、分配生產任務;進而為購買商尋找國內原料等等。通過這一過程,使價值鏈在國內延伸和豐富,強化國外品牌對國內廠商的依賴,提升中國服裝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
數據顯示,中國服裝在世界市場占有率達17%,但以貼牌生產(OEM) 、加工貿易為主,在國際市場上自有品牌還不多。服裝產品的出口價格只相當于法國和意大利的1/4,賺取的利潤極其有限,處于全球價值鏈低端。“中國服裝產品的尷尬在于:在品牌端你沒有話語權,在技術端你又說不上話,最后發現,你只能在這產業鏈的前后兩端之間苦苦掙扎,掙一些血汗錢。”
國內市場上的OBM企業,基本上與全球價值鏈無關。他們從事出口,目前大部分也以貼牌為主,自有品牌還難以在國際市場立足。國內有一些品牌生產商,如美特斯邦威、森馬等,開始在國內市場控制服裝價值鏈,但這些品牌基本上還沒能進入國際市場,下一步,要進入全球價值鏈。
就現實來看,以制造樣衣為起點,逐步與國際設計思想和模式對接,讓設計和研發在中國落地生根,使中國服裝產業逐漸向設計環節上移,向全球價值鏈高端延伸,逐步從OEM向ODM以及OBM轉變,是一條切實可行的途徑。
因此,對于中國服裝業來說,要升級“大制造”,關鍵是要打通產業鏈。正如廣州狀態服飾董事長毛繼鴻所說:“現在的問題是,這個產業鏈沒有打通。歐洲的設計師,都是‘一條龍’設計,從紗線開始,到面料,再到服裝。流行趨勢的預測也是一樣。”中國的問題是,紗線、面料、服裝各個環節各自為政。“大家都在發布流行趨勢,自說自話。”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