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成本優勢漸失 品牌與設計是出路
“傳統產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必須升級,要依靠不斷的產品創新,實現‘提質’,單純依靠‘增量’來擴大規模已經不是辦法。”上月29日,在“增強憂患意識推動長遠發展”大討論泉州民營企業界代表人士座談會上,針對泉州民營經濟發展所面臨人才、資金、發展空間等問題,與會企業代表提出了自己的擔憂,也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建議。
制造業的轉移是趨勢
“目前工人的工資已經增加到每月500美元,如果按照5年翻一番的目標,制造業的壓力會進一步加大。”匹克(專賣店)集團董事長許景南稱,“在過去30多年的發展中,泉州民營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貼牌加工到擁有自主品牌,以及上市,積累了豐富(專賣店)的經驗和資金。但是,在各種成本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制造業的轉移會成為一種趨勢,這種轉移是在全球化競爭格局下資源的重新配置。”
許景南認為,在制造業轉移的趨勢下,泉州應該思考的是如何留住企業的總部,留住企業的研發和設計中心。“總部在、研發在、貿易在、人才在,生產可以下單到成本更低的地方。”
海天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啟明也表示,“泉州要思考的是自己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的定位,20年后,泉州紡織行業能否持續?”王啟明稱,“泉州是‘品牌之都’,品牌代表的是一種生活方式。與東南亞相比,泉州紡織業的成本優勢正在淡化,接下來應該往品牌、設計等方向發力,需要不斷優化成本,提升產業工人的素質,增加設計師人才、職業技術人才,并通過摸底調查,提出合理的行業規劃和布局。”
三年不上升就是后退
“隨著人口紅利的消退,傳統產業的競爭越來越充分,增長乏力,在這個節點來鼓勵產業升級、產品創新,是產業發展的需要。實體經濟在三年內如果不能實現上升,就會落后、消退,這個上升不是通過擴大產能來實現,而是通過技術改造、產品創新來實現。單純依靠‘增量’不是辦法,‘提質’是必須的。”福建華泰集團董事長吳國良稱。
不過,吳國良也提出,“升級需要資金,但中小企業資金嚴重不足,制約了企業的技改和升級。”為此,他建議,“泉州可以利用‘金改’契機,盤活民間資本,為中小企業和民間資本之間搭建對接的橋梁,同時對一些有條件、有規模,需要技改的企業,從金融、稅收上進行支持。”
針對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恒興集團董事長柯希平也建議,“大力發展小額貸款公司,吸引異地的小貸公司入駐泉州,小貸公司的數量增加后,就能夠形成規模效應,通過充分競爭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
此外,針對中小企業普遍遭遇的產品推廣難的問題,柯希平稱:“發達國家經濟放緩,中小企業的市場向國內和發展中國家轉移,然而這些企業沒有能力進行推廣,政府可以通過補貼或組織企業全國巡展的方式,來幫助中小企業推廣產品。”
建立人才培養機制
如何培養和留住人才,也是座談會上屢屢被民營企業家們談及的問題。通海汽車董事長王清海分享了自己的經驗。“行業要發展,職校要先行。”王清海稱,自己從2005年開始就與一些職業院校開展聯合培養人才的活動,學生在3年的學習期里,一年半的時間是在學校學習專業知識,還有一年半是在企業實踐。通過這種方式,一年可以輸出幾百個人才,不僅滿足了企業的人才需要,也為行業的發展積累了人才資源。
港豐集團執行董事陳江坤則通過一個對比指出了人才的重要性。“荷蘭的阿姆斯特丹,面積和人口都不多,但一年的GDP可以達到1680億美元,其中重要的因素就是擁有高端人才。絕大多數泉州企業目前靠的仍然是老板之間的競爭,未來的發展必須從個人的競爭發展為團隊的競爭,這其中既需要好的大學來培養人才,也需要好的居住環境來留住人才。”
“在工業區,可以建設一些租金相對低廉的商業街區,通過降低小商戶的經營成本,形成與工業區相配套的餐飲、娛樂場所,通過豐富產業工人的生活來留人;在中心城區,則通過城市居住環境的改善,來留住一些高端人才。”中閩百匯集團總經理陳開通稱。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