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鞋服制造業發展正面臨著空心化趨勢
制造業是一國國民經濟的支撐,是一國經濟指數良好運行的保障。只有大力發展制造業,實體經濟才可以實現持續、穩健發展。自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中國加入WTO之后,在積極引進外資政策以及全球制造企業降低制造成本的推動下,大量外資涌進中國,形成了今天中國數以萬計的外資與合資制造企業,以及臺資、港資制造企業。這些企業充分發揮低成本優勢,逐漸形成了國際競爭力,贏得了大量的OEM訂單,中國成為國際制造業的生產外包基地。正是這些眾多出口導向型制造企業使得“MADEINCHINA”這個標識聞名全球,令國人驕傲、自豪。
然而,一段時期以來,種種跡象表明,中國的制造業正遭遇前所未有的發展瓶頸,特別是近來一些本土知名企業的發展困境更是讓人堪憂。中國制造業正面臨空心化趨勢。
以傳統的制鞋業為例。中高端體育運動品牌李寧(專賣店),自2010年就史無前例地關掉了500多家店,今年上半年又關店1200家。其去年上半年營業收入同比減少9.5%至38.8億元,公司整體毛利由上一年的47.3%下降至44.2%,同時員工成本開支占比從8.7%上漲至9.6%。除李寧品牌外,今年8月國內其他五大體育運動品牌——安踏(專賣店)、特步、361°、匹克和中國動向先后發布了2012年度的半年報,數據再次印證了整個行業的低迷。各品牌紛紛減少訂貨數量、關閉門店和加大促銷力度,各家運動品牌股價也不同程度地縮水。不僅運動品牌,時尚品牌達芙妮自8月份起也陷入一場“裁員風波”,其上海總部大刀闊斧地裁員近300人。而在珠江三角洲一些小型企業,外貿出口量減少50%以上,許多生產線已經閑置。
就在國內傳統鞋業品牌遭遇發展困局的時候,全球鞋業巨頭耐克、阿迪達斯等也相繼宣布關閉在華自有工廠。早在2009年3月,耐克就叫停其位于江蘇太倉的在華唯一鞋類工廠。另據耐克年報顯示,在2001年鞋類產品生產中,中國工廠占了約40%,排名全球第一,2005年這個數字降至36%,2010年則進一步下滑至34%。相比之下,耐克在東南亞的產能卻一路高歌猛進,從2001年的13%發展至2010年的37%。其中,越南代工廠所占的比例上升到37%,中國以34%的份額位居第二。越南憑借其成本優勢取代了“中國制造”,成為耐克全球最大的運動鞋生產基地。
傳統制鞋業代表了整個制造業的困境?熏其他產業如鋼鐵、建材、化肥也面臨巨大的庫存壓力和產能過剩。不僅制造業本身面臨發展困境,外界的大環境更不容樂觀。
首先,中國制造業正遭遇“制造業回流”沖擊。據美國波士頓咨詢公司的報告,受中國生產成本上升及美國勞動生產率提高和美元貶值等因素的影響,2015年前后美國某些產品在美國生產與在中國生產的成本將不相上下,這將促使家電等制造業行業回流美國。而咨詢公司埃森哲的報告也顯示,受訪的制造業經理人有約61%表示將制造產能遷回美國以更好地匹配供應地和需求地。陶氏化學、卡特彼勒、通用電氣和福特汽車等公司也開始將部分業務從中國轉回到美國本土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在實體經濟遭遇困境的情況下,我們的社會資源卻依然流向金融、房地產等行業。當前,資金逃離制造業,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中不可忽視的一種現象。尤其對那些競爭力很強、創新要求很高的領域和行業,逃離現象更為嚴重。比如奇瑞這樣以發展自主品牌為理想的汽車企業去投資煤礦,非主營收入在制造業企業中變得越來越突出。再如TCL與萬通集團簽訂了《進一步推進工業地產領域合作之框架協議》,通過與地產企業合作,轉而開發房地產。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