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最低日薪政策刺激紡企科技創新
泰國PhetKasem紡織業協會主席披汶日前表示,目前泰國小型紡織企業已受到最低日薪300銖政策和泰銖快速升值的沖擊,商家生產成本增長的幅度不低于20%~30%。但由于上調產品售價困難,導致商家不得不縮減業務規模降低成本,或在產品生產中注入新的科技以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并將銷售重點轉移至國內市場。
據泰國發展調查學院的一份報告顯示,勞工最低日薪調高到300銖,導致中小企業的人事支出上揚39.5%,導致整體生產成本平均攀升6.4%。受波及的重點產業包括制鞋、紡織、成衣等,均為出口創稅大戶。眾多產業之前支付給員工的最低薪資不過80銖,政府明令調高到300銖后有利于推動國內的消費能力,但也給企業帶來壓力。泰國工業院秘書長塔匿表示,受最低日薪300銖政策在全國范圍內全面實施影響,今年第1季期間全國80%的中小企業(SME)出現虧損,23.33%的SME缺乏流動資金,10.42%的SME面臨倒閉。
塔匿表示,針對SME受調薪政策影響的調查問卷結果顯示,若政府仍未有行之有效的幫助措施推出,商家將采取不同的措施應對面臨的情況,約42.02%的商家將減少雇員數量;20.28%的商家將降低生產力;15.94%則會遣散員工;另有13.04%的商家將宣布破產或搬遷生產基地。目前失業和商家破產問題情況不突出,還需觀望一段時間,失業勞工或會選擇去大型工廠就業。調薪政策導致54%的商家生產成本受到較大程度的影響,部分商家成本上漲幅度高達15-24%,部分為7-10%。18%的商家所受影響較小,成本僅成長3-5%。在此輪調薪政策中僅有4%的商家未受到影響。
同時,在今年首季中有52.94%的商家能上調產品售價,但價格上調空間很小,另有47%則無法上調產品售價。此外,調查顯示58%的SME仍具有維持經營的能力,商家可進行自我調整以降低生產成本,如減少雇員數量、減少加班時間和福利,同時提高生產效率和引進先進生產設備和技術。
塔匿提到,超過50%的商家表示并未從政府此前針對調薪政策推出的扶助措施中受益,僅有28%的商家認為能起到部分作用,但效果甚微。大部分商家認為政府扶助措施中最有效的措施為低息信貸幫助措施等。外銷是泰國紡織業發展的重要支柱,目前,由于全球經濟衰退和歐洲遭遇債務危機,歐盟、美國和日本市場的訂購量下滑幅度超過50%。因此商家把重心轉至國內市場,用于內銷的生產比例從20%~30%提升至40%。盡管小型紡織企業受到各種不利因素影響,但行業間的互助發揮了重要作用,使業務得以為繼。
披汶表示,小企業雖然沒有大型企業將生產基地遷至鄰國的財力,但若加強生產優勢產品、打開有特殊需求的市場并加強行業間的合作,還有很大發展空間。披汶同時希望政府相關單位在紡織生產研究和技術革新上給予企業更多幫助,幫助小企業提高銷售量和產品附加值。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