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扣的來源和紐扣的功能
紐扣,套入紐襻把衣服等扣合起來的小形球狀物或片狀物。在古羅馬,最初的紐扣是用來做裝飾品的,而系衣服用的是飾針。13世紀,紐扣的作用才與今天相同。那時,人們已懂得在衣服上開扣眼,這種做法大大提高了紐扣的實用價值。16世紀,紐扣得到了普及。
紐扣 - 紐扣的來源
在我國服飾發展史上,鈕扣的出現較晚。考古發掘證明,明朝以前,墓葬中出土的衣服,均不見有鈕扣,幾乎全是“結帶式”,互相連接,古人稱之為“結纓”。鈕扣最早可以追溯到1800年前,最初的鈕扣主要是石鈕扣、木鈕扣、貝殼鈕扣,后來發展到用布料制成的帶鈕扣、盤結鈕扣。盤結鈕扣在我們服裝的發展歷史上起了很大的作用,由最初的服裝功能扣件向服裝裝飾過渡。中式盤扣是我國傳統服飾的鈕扣形式,是用各種布料縫成細條,盤結成各種各樣形狀的花式鈕扣。中式盤扣造型優美,做工精巧,宛如千姿百態的工藝品,可以說是我國服飾百花園中獨樹一幟的奇葩。中式盤扣除具有與其他鈕扣同樣的使用價值,較多地用來裝飾和美化服裝,特別是應用在民族服裝上,更加體現出其服裝的美感,給人們印象最深的就是“唐裝”上的盤扣。據《天水冰山錄》記載,衣用鈕扣是在十六世紀末才被逐漸使用的。明末主要在禮服上使用,常服幾乎不用。直到清代,鈕扣才被人們廣泛使用。
紐扣 - 紐扣的功能
鈕扣不僅能把衣服連接起來,使其嚴密保溫,還可使人儀表整齊。別致的鈕扣,還會對衣服起點綴作用。因此,它是服裝結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紐扣 - 紐扣的制作和式樣
隨著時代的發展,紐扣從材質到形狀以及制作工藝都越來越豐富多彩、美不勝收,資料顯示: 清代衣服上的鈕扣,多為銅制的小圓扣,大的有如榛子,小的有如豆粒,民間多用素面,即表面光滑無紋,宮廷中或貴族則多用大顆銅扣或銅鎏金扣、金扣、銀扣。鈕扣上常常是鐫刻或鏤雕各種紋飾,如盤龍紋、飛鳳紋以及一般花紋。鈕扣的釘法也不一樣,有單排、雙排或三排紐。 乾隆以后,鈕扣的制作工藝日趨精巧,衣用鈕扣也愈加講究,以各種材質制作的各式鈕扣紛紛應市,光怪陸離,斗勝爭奇,應有盡有。比如有鍍金扣、鍍銀扣、螺紋扣、燒藍扣、料扣等等。另外貴重的還有白玉佛手扣、包金珍珠扣、三鑲翡翠扣、嵌金瑪瑙扣以及珊瑚扣、蜜蠟扣、琥珀扣等等甚至還有鉆石紐扣。鈕扣的紋飾也豐富多樣,諸如折枝花卉、飛禽走獸、福祿壽禧,甚至十二生肖等等,可以說無所不有、五花八門。
紐扣 - 紐扣的使用
鈕扣最初的功能僅限于保溫和使人儀表整齊等實際意義上的應用,而如今,人們已逐漸賦予它美觀、裝飾等更多的意義。 一般鈕扣的顏色和紋飾往往都是與衣料配套的,也有顏色反差較大的。如結婚時穿“喜”字袍,鈕扣也用“喜”字扣;生日穿“壽”字袍,鈕扣則用“壽”字扣或 “萬壽”字扣;若穿花卉紋袍,則配以花卉紋扣。總之,清代制作精巧的鈕扣,至今仍不失為一種有較高欣賞價值的工藝品,對今天的鈕扣生產也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