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貨“購物中心化”是出路之一
根據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的統計,2014年前三季度,全國百家重點大型零售企業商品零售額同比下降0.1%,國內百貨零售業營收負增長已成為“新常態”。
即便形勢如此,但零售業開店的消息依然不斷。不到一周時間,廣百和新光兩大本土百貨紛紛傳出開業消息。業內人士指出,無論是購物中心逆勢與百貨聯手、還是百貨嘗試購物中心化發展,都是實體零售行業積極對抗低迷環境的可行性選擇,執行的舉措無一不圍繞消費者需求展開。
廣東省流通業商會執行會長黃文杰表示,百貨購物中心化將成為其轉型的必然。“百貨在現有的基礎上,逐步提升休閑娛樂和體驗消費等因素,增加影院、游樂、餐飲等休閑設施,讓消費者進入以后享受一種愉悅的體驗消費,是當下積極應對電商沖擊和宏觀環境影響,帶來利潤下滑局面的長遠之計。”
胡利萍也認同這一觀點。“以前我們經營百貨,多數以穿戴類商品為銷售重點,但現在整體運營一個購物中心,更多是從業態組合出發,補充類似超市、餐飲等不同業態。”
正如當年購物中心出現,百貨業大佬和業內人士對原有百貨業進行戰略調整,嘗試連鎖,重新定位,找到了生存空間一樣,這一次,傳統百貨又打出了體驗性和多元化的兩大招牌。
就算是繼續牽手百信廣場的廣百百貨本次回歸后,其實已不再是傳統百貨的“雜貨”,而是越發精品化。“只要不虧損,即使只達到盈虧平衡線,還是要開。”黃永志坦言。
多位受訪業內人士直言,目前,處于轉型關鍵期的百貨業態既要防備外資百貨的來勢洶洶,也要努力擺脫千店一面的同質化競爭障礙,這就要求百貨公司不僅要賣商品,還要賣服務,讓消費者享受體驗式快感。
縱觀實體零售業態,記者發現,單體百貨商場和設立在購物中心里的百貨商場有著截然不同的“待遇”。由于廣場帶來的服務和設施配備,銷售形勢遠遠好于單體百貨,而餐飲等其他業態的補充讓整個商業向多元化發展。鑒于此,多元化發展向“綜合+體驗”靠攏,或可視作實體百貨的出路之一。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